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配套市政工程(陈宝云 摄)
6月30日,由中铁二十五局承建的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配套市政工程(一期)正式双向通车,标志着南沙与广州中心城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联系更快速便捷,为全线建成通车打下坚实基础。
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配套市政工程(一期)位于万顷沙镇,北起灵新大道与八涌东路交叉口,南至十七涌北,工作范围为原灵新大道扩建工程与南珠中城际共线影响段,与南沙港快速的沥心沙、新龙立交高速出入口互通,是南沙湿地景区、百万葵园、水鸟世界、十九涌渔人码头等多个4A级旅游景点的必经之路。其中,灵新大道(八涌东路至万龙大道段)采用双向八车道、灵新大道(万龙大道至十七涌北段)采用双向六车道,按城市主干路技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60公里,全长9.38公里。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道路、桥涵、排水、电力、管线、绿化等工程。项目建成后,将打通南沙新区建设的核心动脉,成为打造“湾区之芯”,推进《南沙方案》落地的有力支撑。
作为既有道路改扩建工程,项目一进场就面临地下管线复杂、施工区域需穿越河涌、下方地铁保护要素敏感度高等问题,加上受到广州梅雨、台风、高温等客观因素影响,工期压力大。
为保证按期通车,项目以党建引领助推生产破题,提前梳理改迁重难点工作清单,通过开展党建共建,搭建沟通载体,与设计单位、产权单位积极对接,强化联动协调和用地要素保障,成功迁改高压供电、燃气、供水、通信等各类管线;针对不利天气,项目精准制定“抢晴天、抓阴天”的策略,充分发挥“党员先锋岗”和“青年突击队”的模范作用,采取“两班倒”制开展夜间作业,以“日清单、周调度”机制,动态调整和持续优化施工方案,见缝插针式推进进度目标;针对软土地基处理、雨污管网预埋等关键工序,项目运用BIM技术对路基填筑、路面浇筑等环节进行模拟推演,还创新应用“双机抬吊”工艺架设箱梁,配合智能化施工管控技术,精细化过程和质量管控,使安全性和工序衔接效率得到双重保障。
建成后,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配套市政工程(一期)将与万环西路南延线、灵新大道南延线连接深中通道和南中高速的南沙联络线共同形成“棋盘式”路网格局,发挥其连接万顷沙岛、横沥岛以及南沙的西部板块的功能,构筑起直连珠江西岸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效要素流通通道。对南沙锚定新发展坐标,实现区域路网结构的升级,保障自贸区对外快速的交通联系,提升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散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