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生产经营

琼州热土上的绿色三重奏

作者:崔靖怡  时间:2025-07-09  【字体:

湛蓝的苍穹,飘逸的白云,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海水……海南岛的碧海蓝天不加滤镜的美丽,自有一番浑然天成的高级感。海岛坚持生态优先,“向绿图强”,中铁十四局建设者积极发挥房建建造优势,向新发力,逐绿前行,谱写了一曲工程建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乐章。

海岸线上的生态协奏

站在乐东黄金海岸边,龙沐湾项目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优美海居画卷。200米一线瞰海视野辽阔,下楼即入诗意园林,绿树花草与海天共融,勾勒出宁静和谐的栖居氛围。

夕阳下的龙沐湾项目(中铁十四局项目 供图)

夕阳浸染时,废旧模板改造的园林步道泛着暖光,业主漫步其间,水雾从嵌在步道旁的喷淋装置中轻盈升腾,折射出细碎彩虹——这套与中水处理系统联动的水循环体系,让每滴水完成“海洋—工地—绿洲”的生态循环,既践行绿色理念,又为园林增添灵动感。

回溯施工期,项目团队以“绸带式”围挡柔化工地边界,将喧嚣与海湾静谧温柔隔开。扬尘监测系统联动自动喷淋,配合裸土全覆盖与洒水车动态降尘,守护了沙滩纯净的底色。建材选用上,加气混凝土砌块、陶粒隔墙板等环保材料构建“会呼吸”的建筑体,屋面保温系统与节能门窗协同作用,使建筑能耗降低30%。夜幕降临时,太阳能路灯如星辰缀满路径,以清洁能源点亮归家之路。

如今,混凝土与海浪在此共鸣,施工痕迹被绿色工艺淬炼成自然私语。从水循环系统到降尘举措,从低碳建材到节能设施,龙沐湾以全流程环保实践,让海居理想与生态保护共生长,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注脚。

田野中的绿色诗篇

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中铁十四局建筑公司项目 供图)

在乐东怀卷村的“农业硅谷”腹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的施工现场是守护与创新的双重战场。毗邻抱孔洋科研核心区的这片土地,每一粒土壤都孕育着种业振兴的希望,每一缕海风都传递着生态保护的重任。建设者以对待种子的珍视,在施工与农耕之间搭建绿色桥梁。

全封闭围挡如同绿色篱笆,守护着周边农田生态。自动喷淋系统定时作业净化环境,渣土车经三重冲洗才允许出场,生怕惊扰田间觅食的白鹭,科研楼节能设计使能耗降低30%。技术员小李打趣说道:“您看这科研楼的光伏板,晒着太阳就能省三成电,比咱老家的土炕还‘会过日子’。”建筑垃圾被分类再利用,废钢筋变身为临时设施支架。建设者还走进田间,在台风季帮助农户抢收,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工程建设与农业生产的和谐共生。

星空下的生态答卷

文昌国际航天城城市综合体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将预制装配式模壳墙、模壳柱构件与预应力桁架叠合板如拼图般精准拼接,这种装配式工艺的核心在于预制构件的毫米级精度控制——现场施工时,工人仅需通过定位卡槽与预埋螺栓进行三维空间定位,配合激光水平仪校准,即可完成单块构件的精准安装。

这些在工厂标准化生产的模壳构件采用高强度复合材料制成,相比传统现浇结构,不仅减少了现场混凝土搅拌、模板支护等高耗时环节,施工效率提升50%,更通过模块化设计与精准拼接工艺,将扬尘污染降低60%、建筑垃圾减少75%(其中现场湿作业垃圾减少80%),为建筑搭建起高效“骨架”。

运输车上整齐码放的构件有序吊装,配合预制连接件快速组装,构件间咬合紧密形成整体结构,短短数小时便完成楼层框架搭建,其通用化、模数化、标准化的施工体系使装配率达53.7%,不仅大幅缩短工期、降低施工能耗,更通过工厂化生产实现建筑质量全程可控,为绿色建筑工业化转型提供新范式。

从碧海到田野,从大地到星空,中铁十四局以创新技术和责任担当,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这些项目不仅筑就了优质工程,更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印记,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生态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