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济南,黄河北岸,奋进如潮。7月初,由中铁十四局参与建设的黄河体育中心游泳馆及全民健身中心项目主体封顶,至此三大场馆全部主体完工,济南黄河岸畔备受瞩目的地标建筑初具雏形。
四年前,作为继雄安新区起步区之后的全国第二个起步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获批,“北跨黄河”的梦想照进现实,开启了济南“拥河发展”新格局。
作为驻鲁央企,中铁十四局立足国家战略,加大产业布局力度,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绿色节能建筑、城市更新项目开足马力,攻坚克难,为起步区绘就交通便利、产业兴旺、民生幸福的现代化新城画卷助力添彩,为将济南建设成为“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力量。
融合多元场景,打造民生新地标
最近,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城市名单,济南成功跻身30个国家级试点行列。体育赛事场馆是激活赛事经济的关键基础设施,也是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民生设施,济南以黄河体育中心为支点,正将起步区推向城市功能升级的“主舞台”。
黄河体育中心项目效果图(胡博 供图)
日前,黄河体育中心三大场馆全部完成主体施工,迈入全新建设阶段。据中铁十四局黄河体育中心项目负责人孙闻介绍,游泳馆及全民健身中心项目目前进入装饰装修阶段,建成后可容纳约4000人,是国内少有的大型“水主题”健身休闲场所,也是国内功能最多、服务最全的综合性场馆。
作为新城最具标志性项目之一,这个占地逾2000亩的综合性体育场馆群,包括了专业足球场、多功能体育馆、水上运动中心等设施,是济南未来承办国际国内高端赛事、全民健身活动与文体演出的核心载体。
民生安居工程是最温暖的底色,而其高效、优质的推进,离不开现代建筑产业化的坚实支撑。
在黄河体育中心向北5公里,关系上万群众福祉的崔寨安置片区二区、四区项目已进入装饰安装与竣工收尾的关键阶段。
产业化基地提供预制混凝土构件(许月霞 供图)
面对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的宏大体量,如何快速、高效推进?背后是现代建造方式的强力赋能。中铁十四局章丘产业化基地承担了预制混凝土构件的供应任务,依托标准化、智能化生产线,精准高效地生产预制楼梯、叠合板、剪力墙等核心部件。当部件运送到现场后,就像拼乐高积木一样进行组装,为项目如期高品质交付提供了强大保障。
在大桥安置东区最大的安置房项目施工现场,1000余名建设者正在进行装饰装修,力争8月为安置居民交付品质住房。
除了住房,起步区大桥安置东区小学项目、大桥街道商务办公区初中项目等也在紧锣密鼓进场筹备中,为安置居民提供配套教育资源。
中铁十四局将以“智”为擎,向“新”而行,将新型建造技术应用在新城建设,努力让辖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建设超级隧道群,让“北上”不再遥远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
黄岗路穿黄隧道施工现场(李桂香 供图)
距黄河河床几十米的地下,济南市黄岗路穿黄隧道施工现场,世界在建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山河号”盾构机顺利完成黄河段掘进任务,标志着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胜利,顺利攻克控制要求最高、风险持续性最长、水土压力变化最大区间。
在盾构操作间,项目机电部部长黄鲁说,“山河号”每天推进12至14米,目前已掘进2100多米,照此速度,预计年底可实现隧道贯通,明年通车后,跨黄车程将缩短至5分钟。
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隧”的济泺路隧道的北延工程在做通车前的最后准备。中铁十四局建设者结合济泺路隧道施工经验,对开挖直径15.76米的两台盾构机进行针对性改造,并联合山东大学围绕“超大直径泥水盾构长距离穿越大型水库”开展课题研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穿越大中型水库成套技术。
北延工程为目前国内在建最大直径公轨合建盾构隧道,项目机电设备安装人员正在紧张调试,为7月正式通车运营把好关键的最后一关。
管片作为盾构隧道的最内层屏障,犹如“钢筋铁骨”,确保隧道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在航天大道穿黄隧道建设中,项目团队通过采用智能浇筑、静态养护及装备系统,对管片与箱涵产品实施全周期状态追踪,以过程质量确保产品质量。
管片生产基地(许月霞 供图)
“我们最大限度释放生产产能,5套模具实现管片最大日产能10环、箱涵10节,助力盾构加速度掘进。”项目总工程师田雨表示,作为连接济南高新区与起步区的战略通道,建成后从起步区前往机场只需10分钟。
自2021年起,济南以“一年一通道”的速度,全力打通跨河交通动脉。中铁十四局参建的济泺路隧道已经通车,济泺路隧道北延工程即将通车,黄岗路隧道计划明年通车,航天大道隧道计划后年通车,年均增添一处过河通道的速度仍将继续……
作为国内大盾构隧道建设的领军企业,中铁十四局立足打造“家门口”的精品工程,参与建设济泺路隧道、黄岗路隧道、航天大道隧道,三条15米级以上的盾构隧道彼此守望,构成了黄河之下的超级隧道群,为济南“携河北跨”的宏大规划奠定了坚实的交通基础。
积聚产业优势,让绿色动能澎湃生长
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百业兴。起步区的成形起势,归根结底要靠产业的赋能聚势,必须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在实体经济上重点发力,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
自动化系统优化生产流程、AI机器视觉实现智能识别……在中铁十四局承建的比亚迪济南基地里,总装车间的生产线高速运转,平均1分钟就有1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济南国际标准地招商产业园二期项目(李春瑞 供图)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项目是目前起步区招引落地的投资规模最大、示范引领最强的产业项目。济南国际标准地招商产业园二期项目是其关键配套设施,建设团队用1年时间完成了宿舍楼、科研厂房等施工任务,助力产业园打造绿色建设产业生态圈与绿色低碳智能生产生活先行区。
科技研发催生新质生产力。中科新经济科创园已成为起步区一张闪亮的名片,被众多院所、行业标杆、科创类企业青睐。提起这座“凤巢”,中铁十四局项目书记伊习泉说,“这是济南首个‘工业上楼’项目,通俗来说就是把原来摊开的工业厂房‘叠起来’建造一座楼,形成楼上楼下就是上下游企业的发展新模式,形成产业积聚效应”。
建设团队按照“一企一策”打造弹性生长、智慧绿色、高效混合的工业园区。该园区作为起步区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地,全力释放科技及产业集聚效应,打造引领起步区新动能和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现代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起步区初步构建起新能源车领跑、绿色电池接力、园区支撑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中铁十四局将持续参与产业园区建设,助力培育绿色竞争新优势。
向地下要空间,打造现代化“立体城市”
地下空间,被誉为陆地、海洋、天空之外的“第四国土”,是实现“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更新发展五大目标的重要载体。起步区“向地下要空间”,系统推进地下设施建设,打造功能齐全、高效便捷的现代化“立体城市”。
地下空间是一个系统工程,中铁十四局不仅参与水下盾构隧道工程施工,提供预制混凝土产品、运维管养,并积极加入新城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团队。
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及基础设施配套一期项目效果图(张一鸣 供图)
在济南城市副中心总部经济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及基础设施配套一期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中铁十四局承建的C2地块正在进行第一、二道支撑间的土方开挖,三层地下车库建成后可容纳1224机动车位以及2030非机动车位。
“基坑最深约17米,开挖面积3万平方米,地下最高水位距地表仅1米,基坑开挖风险高。”项目负责人表示,通过采取由中间向四周盆式开挖方式,采用止降水+围护桩+混凝土支撑的组合形式,确保了基坑开挖安全。
地下空间综合开发项目将打造成为立体复合、集约高效、活力畅达的地下空间新示范,为以生态蓝绿为基底的田园城市建设及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范本。
四载春华秋实,起步区新城正以“起步即冲刺”的姿态,书写着新时代的“黄河答卷”,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新城轮廓日渐清晰。中铁十四局将继续以重点项目建设为笔,绘就起步区高质量发展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