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生产经营

济南济泺路北延黄河隧道建成通车

作者:李桂香 鞠淳妃  时间:2025-08-18  【字体:

日前,随着首批车辆驶入隧道,标志着由济南城市建设集团投资建设、铁四院设计、中铁十四局施工的济南济泺路北延黄河隧道建成通车,自此,市民从济南城市副中心到主城区驾车10分钟左右可达。

隧道建成通车(范少文  摄)

2021年9月29日,由中铁十四局建设的万里黄河第一隧——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建成通车,济南黄河北岸的交通格局被重塑,但仍有“最后一公里”的挑战——鹊山水库如同天然屏障,挡住了向北延伸的去路。济南济泺路北延黄河隧道是“万里黄河第一隧”的关键延伸,南接已通车的黄河隧道敞开段,一路向北,先后下穿邯济铁路、鹊山水库,最终抵达国道308线,全长4328米,让北跨交通大动脉更加便捷。

中铁十四局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与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一样,北延工程穿越粉质黏土、局部夹杂钙质结核地层。但难度更加升级,隧道需要下穿鹊山水库,穿越段长达1700米,这是国内超大直径盾构隧道首次长距离穿越一级水源地,尚无先例可借鉴。

施工期间,项目团队联合高校展开科技攻关,研制水下沉降自动监测装置,利用“水囊”上的高精度应变片和水位计,实时捕捉库底毫米级的微妙变化,同时研制的“隔水帷幕” 则是应急“金钟罩”,随时准备拦截突发风险,确保掘进过程零污染、零排放、零渗漏。目前,项目团队已经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穿越大中型水库成套技术,撰写论文10篇,申请专利11件,为穿越大中型水库积累了宝贵经验。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曾成功穿越黄河的功勋盾构机——开挖直径达15.76米的“黄河号”与“泰山号”再次出发。项目团队对盾构机进行了针对性设计优化,升级后的两台盾构机,有效适应了黄河流域特有的粉质黏土地层,工效提升了20%。整条隧道由2066环巨大的混凝土管片精密拼接而成,项目团队研发建造出5.0版超大直径盾构管片绿色智能生产线,实现20余项关键技术革新,搭载智能机器人设备,有效提升作业效率,节约生产成本。

据了解,济南济泺路北延黄河隧道工程是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交通工程,也是连通济南市主城区和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重要纽带。隧道建成通车后,将进一步优化黄河两岸交通布局,有力服务城市空间拓展,推动济南“携河北跨”战略的实施,助力济南从“大明湖时代”加速迈向“黄河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