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生产经营

中铁十一局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荣获桥梁界“诺贝尔奖”

作者:孙震 吴海涛  时间:2025-07-09  【字体:

近日,从国际桥梁大会(IBC)官网获悉,中铁十一局参与申报的“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获乔治•理查德森奖,成为本届我国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项目,同时也是2025年IBC全球6个获奖桥梁项目之一。

黄茅海跨海通道赤溪东互通(孙震 摄)

国际桥梁大会简称IBC,在世界桥梁界具有广泛影响力,大会奖项设立于1988年,是桥梁界最负盛名的奖项,被誉为桥梁界的“诺贝尔奖”。其中,乔治•理查德森奖是国际桥协设立最早、影响最大的奖,侧重于表彰在设计、施工、研究、教育等方面取得具有创新性、技术卓越性和杰出成就的桥梁项目。

黄茅海跨海通道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首个开工的跨海通道工程,也是继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之后,粤港澳大湾区又一重大跨海通道,东接港珠澳大桥西延线鹤洲-高栏港高速,西接西部沿海高速,横跨珠江口崖门入海口黄茅海水域,线路全长约31公里,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时速100公里。

由中铁十一局承建的黄茅海跨海通道T6合同段,全长7.452公里,主要施工内容包括桥梁6座、互通匝道5座、箱梁预制、互通匝道现浇梁8联等工程。T6合同段预制梁场是全线最大的预制箱梁生产基地,承担着T5、T6、T7三个标段25米、30米、40米合计2548片预制箱梁的生产任务。

面对艰巨的制梁任务,该项目积极引入物联网、BIM、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对“人、机、料、法、环”等核心生产要素的全方位智能管控。借鉴工业制品流水线生产模式,运用智能液压侧模系统+智能移动底模系统+智能振捣控制系统+高温蒸养控制系统+自动喷淋养生系统,使单片梁生产时间由原来的8天缩减至3.2天,大大提升预制箱梁生产效率,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箱梁制造模式升级。

黄茅海跨海通道台山侧主线路基(孙震 摄)

在路基施工中,项目团队紧盯施工过程中安全、质量、进度等要素的数字化应用和管控,使用软基监控、北斗高边坡智能监测系统、超声波成孔检测仪等设备,降低施工管理难度。同时对复杂工点临时设施结构进行设计检算,助力现场作业精细化管理。2024年1月18日,该项目在全线率先完成主体工程施工,得到了业主单位的致信表扬。

此外,项目团队还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参与编写1部行业标准,先后获评2项国家级QC成果、4项省部级QC成果、5项实用新型专利,为项目建设注入了强劲动能。

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建成通车,有效改变了粤西沿海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通道较为单一的现状,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也为世界桥梁建设树立了新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