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生产经营

“荔”创佳绩,大干正酣

——惠肇高速公路项目施工大干纪实

作者:王珍珍 霍敏  时间:2025-08-18  【字体:

岭南的八月,广州市花都区的中铁十七局惠(州)肇(庆)高速公路项目部院里,荔枝缀满浓绿枝头,红得热烈。不远处,吊车正挥臂作业,果香与焊花的气息在热风里交织。

惠肇高速公路是广东省高速公路网“四横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项目。其白云至三水段为省重点工程,中铁十七局承建的 SG07 标段,全长4.613 公里,是串联广州花都区与佛山三水区的关键一环,也是全线唯一路基工程占比超过70%的标段。红彤彤的荔枝穿插在中铁十七局施工现场的旗帜当中,吊臂掠过枝头,机械车辆穿梭不停,建设者们铆足劲头,一幅如火如荼的大干图景正在快速展开。

 

探讨施工方案(王珍珍 摄) 

遇“溶”则融 巧解难题保进度

惠肇高速公路工程在广花这片由河流冲积形成的平原上修建,部分路段穿过低山丘陵。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敏感,一场与大自然的“较量”正在悄然上演。

影响桩基施工的溶洞,如同这场较量中难以捉摸的 “暗礁”,其勘测受限于复杂地质条件与隐蔽性特征,全貌往往难以完全探明。项目团队在范湖立交主线一号桥18-5 桩基施工时,成孔检测仪检测出桩底 17米处竟隐藏着高度约有9米,体积超过500立方米的大溶洞。这一发现让现场气氛瞬间紧张起来,溶洞的存在随时可能影响桥梁桩基的稳定性,进而危及整个工程的质量与安全。

该项目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组建专项技术攻关组,党员骨干冲锋在前,集思广益,融合思维,摒弃传统“遇险再补”的被动模式,采用“注浆填充+钢护筒加固”的组合策略,以“源头预处理”理念,向溶洞及周边松散地层注入水泥基浆液,粘合松散岩土,填筑固结溶腔,从而形成整体性强、承载性能优的复合地基结构,提升地层稳定性,让周边桩基施工得以“轻装上阵”。采用钢材的钢护筒“硬核”工艺,如同为桩基施工撑起一把“保护伞”,大幅提升桩基施工的垂直度与成型精度,与注浆技术形成“软硬结合”的双重保障,实现技术标准化,为高效安全施工筑牢基础。

逢“考”必过 因地制宜保效益

骄阳如火,炙烤大地,连风都带着滚烫的温度,掠过皮肤时像一阵细密的火燎。面对连日来直逼37摄氏度以上的持续高温,管理团队灵活调整施工节奏,实行“清凉模式”的弹性作息制度,尽可能避开正午高温时段的露天作业。开设“爱心驿站”,备有藿香正气水、凉茶、绿豆汤等防暑物资,为工人统一发放防晒帽、防晒服等防护装备,做足防暑预案。在范湖主线 1 号桥施工现场,近10台冲击钻等大型机械高效运转,桩基灌注与墩柱浇筑有序推进,管理人员穿梭期间,细致观察作业人员情况,叮嘱大家伙儿及时喝水,不舒服了就马上休息,为施工人员撑起安全“保护伞”,让大干快上的节奏始终踩在安全的鼓点上。

岭南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烈日炎炎转眼间就化为暴雨倾盆。为了应对突发状况,项目成立雨季施工指挥小组,下设应急救援、雨情监测、抢险突击等专项小组,强化跨部门协同配合,做好抽排水应急设备储备,开展雨季施工专项培训,提高建设人员的专业技能与安全意识,此外,通过预置路基板便道、对材料堆场采用统一尺寸的架空式防潮架构搭建等精细化管理措施,进一步降低天气因素干扰,确保各项方案有效实施。

以“智”为钥 筑牢防线强安全

墩柱模板爬梯间,无人机正带着摄像头全面巡航,遥控显示器上,松动的安全带、未规范佩戴安全帽的迹象被清晰地放大。

“以前人工巡检,交叉作业时现场的工人挤在一处,隐患藏在缝隙里。”安全员王恭雅指着屏幕,“现在无人机5分钟扫完全场,镜头能锁定15米外没扣紧的安全绳,通过技术支持标红违规。如果发现施工现场存在某些安全隐患,无人机悬停且拍照存档,通过后台控制直接推给整改组。”

话音未落,巡查人员当即发来消息:施工现场存在未戴安全帽的行为。现场管理人员立刻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画面里的工人慌忙戴起安全帽。

“别人靠人跑、靠嗓子喊,我们靠‘天眼’盯、数据追。隐患从发现到纠正不超3分钟。这张用技术织就的安全网,不仅覆盖着当下的每一处细节,更能为后续的安全管理积累精准数据 —— 有了它,咱们交叉作业的安全根基,才能越筑越牢。” 安全员王恭雅介绍道。

惠肇高速公路项目团队秉持 “拼搏高效”准则,以标准化引领技术创新、智能监控保障工序精准、动态调配提升资源效能,更通过党建引领、数字化管理、风险预控的 “三轮驱动” 管理模式精雕细琢,让精细化管理穿透施工全程。精心铸就贯通广州、惠州、佛山、肇庆四市的交通动脉。

据悉,惠肇高速通车后,不仅将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强化区域经济的凝聚与辐射力,更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东西向交通主轴,为广佛同城化加速赋能,助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典范,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