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近年来,中铁十四局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国家城市工作蓝图,投身宜居城市、韧性城市、美丽城市建设,高质量开展城市基础设施运维,积极向城市运营商转变,以实际行动助力打造高品质城市空间。
投身宜居城市建设,筑就幸福家园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重要方向。日前,2025年IRF国际道路奖(IRF Awards)颁奖仪式在希腊雅典举办, 由中铁十四局参建的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成为IRF国际道路奖“城市道路与出行类”奖项唯一获奖项目。把16.3公里的高速公路改到地下,地面上原有的东六环主路,将建成高线公园,与城市景观融为一体。中铁十四局大盾构上演一场“空间塑造”,利用充满想象力的创新理念,实现城市空间的高效缝合。通过盾构法施工让六环路入地,节约土地600亩,保护树木4.7万棵,道路通行能力提升30%、路网连通度提升25%、区域绿化覆盖率提升30%,将“消极空间”转变为“积极空间”,确保区域公平发展。
以东六环改造工程为代表,超大直径盾构工程凭借其安全、环保、快速的特点,有效激活了城市交通潜力。在杭州,艮山东路过江隧道,实现4分钟极速穿越钱塘江的突破,大幅缓解了江东大桥的交通压力;在济南,济泺路穿黄隧道、黄岗路穿黄隧道、航天大道穿黄隧道……世界级黄河隧道群正稳步建设,助力济南主城区与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互联互通;在苏州,金鸡湖隧道有效缓解了跨湖交通压力,提升了苏州工业园区整体交通承载能力,穿越金鸡湖仅需要3分钟,是国内最长的明挖法城市湖底公轨共建隧道;在芜湖,芜湖龙湾长江隧道结束了安徽没有过江隧道的历史,市民驾车从隧道过江仅需5分钟,极大缩短了长江芜湖段两岸的时空距离,短短9天通行车次超过11万辆……
苏州金鸡湖隧道(中铁十四局 供图)
地下空间是实现城市更新发展目标的重要载体,中铁十四局发挥专长,打造功能齐全、高效便捷的现代化“立体城市”。济南轨道交通千佛山站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综合开发项目,开发9.28万平方米地下空间,集约布局商业、智慧停车及市政管廊,预留自动驾驶接驳口,光伏玻璃发电、雨水回收系统等智慧设计贯穿始终。在济南城市副中心总部经济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及基础设施配套一期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57万平方米的综合地下空间,将为总部经济区建筑群提供一流地下设施。此外,中铁十四局参与建设的南京南部新城地下空间项目,创下南京市最大单体基坑,基坑施工“坑中坑”,未来将实现地铁与商业综合体无高差衔接。
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中铁十四局大力推动宜居城市建设。有着30多年历史的芜湖绿影新村小区,曾是典型的“老破小”——墙皮斑驳脱落,地下管网老化堵塞,道路坑洼不平,居民的生活十分不便。中铁十四局接手改造任务后,对61栋住宅楼和1座社区办公楼实施系统性升级,管网雨污分流,强弱电杆线转入地下,重新铺设沥青路面并规划停车位,同步设计景观绿化……改造后,2600余户居民迎来焕然一新的家园,社区重焕生机。
安徽芜湖绿影新村小区改造(中铁十四局 供图)
依托从注重规模扩张转向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中铁十四局接续承建青岛秀水东片区改造、西海岸新区泊里镇改造工程,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效率,让千余名居民享受便捷生活。
投身韧性城市建设,筑牢安全屏障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曾经表示,土木工程传统建造产业必须转型,要从建造为主,转为建造与维养、维护、运维并重的阶段,也就是建造与土木工程健康管理并重。
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就要注重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做到高水平运营维护。近年来,中铁十四局深度参与城市运营维护业务,打造工程全寿命周期的守护者。在西安排水管网普查项目,中铁十四局化身“城市医生”,排查市政排水管网总长6700千米,借助CCTV管道机器人、QV快速检测仪等智能装备开展“无创体检”,通过AI算法动态分析流量、压力等参数,为管网养护提供科学决策模型,推动养护模式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升级。
从新疆石河子市老旧小区排水管网检测到济南市中心城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通过构建“普查-检测-监测”全链条技术体系,实现了管网健康度评估、寿命预测与调度优化,为城市抗风险能力装上“安全阀”。
在湖南常德,沅江隧道管养工作同样是中铁十四局以科技力量推动城市韧性建设的生动实践。项目建设团队引进智能化运维管理系统,通过“隧桥群”管理平台整合手机APP、机器人巡检、红外线检测、5G大数据等技术,实时监测隧道运行状态,用标准化养护守护“一江两岸”的通行安全。
芜湖龙湾长江隧道(中铁十四局 供图)
基础设施随运营年限增长,会面对各种工程病害的威胁,为了解决工程“看病难”问题,中铁十四局将“工程医院”作为发展的特色板块。早在2020年,坝道工程医院中铁十四局分院揭牌成立,成为全国首家专注于大盾构及水下隧道工程施工、健康监测、运营维管特色领域的工程医院分院。牵头承担的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轨道交通工程运营期健康诊断及风险智能防控关键技术”,开发出基于“云网端一体化”工程运营风险“一张图”管理平台,实现了工程安全风险实时诊断预警。成果在南京南部新城、济南济泺路穿黄隧道、济莱高铁等多个工程中开展应用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被认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投身美丽城市建设,绘就绿色画卷
绿水青山是城市最美的底色。中铁十四局立足生态环境保护,以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为抓手,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承建的南京江心洲污水系统二通道工程,线路全长755.6米,是国内建成的最大直径污水过江盾构隧道。隧道穿越“夹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对环境保护、安全质量要求极高。投用后,可将南京主城每天约40万立方米污水输送至江心洲污水处理厂,惠及174万居民。既守护了水源地的生态安全,也为城市绿色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作为贯穿济南城区东西向的轨道交通骨干线,地铁4号线工程一直备受市民关注。其中,中铁十四局承建的泉城公园站,是全线最浅的车站,也是济南首座半地下地铁站,这样的设计与济南的灵魂——泉水有关。“保泉优先”是济南地铁4号线建设的重要原则,通过制定“绕、避、抬、升”等措施,上抬车站及区间,避开泉水核心区。施工团队创新采用U型导水通道、新型环保注浆材料等保泉措施,同时增设“钻孔透水桩+水平碎石通道”导流通道,既保障地铁建设进度,又保护济南泉水生态系统,为城轨建设与生态环保协调发展提供范例。
济南地铁4号线泉城公园站(中铁十四局 供图)
在浙江慈溪,四灶浦南延拓疏二期工程顺利完工,不仅大幅提升区域排涝能力,更让“两轴四区,水岸城憩”的规划蓝图逐步落地;在天津东丽,张贵庄污水处理厂高效运转,处理后的水质持续达标,城市污水处理率显著提高,为天津打赢碧水保卫战注入强劲动力;滹沱河畔,建设团队以河槽疏浚“通脉络”、水生态修复“焕生机”、园林绿化“添底色”,真正实现了“还景于河,还绿于民”的美好愿景;雄安新区起步区北部林带(三至五组团)公园绿地运维项目的管理人员紧抓养护关键期,利用早晚清凉窗口开展防火、保水、病虫害巡查防治及生态维护作业,守护着千年秀林的蓝天绿地……从江南水乡到北方河畔,从治污攻坚到生态修复,中铁十四局持续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的生动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从宜居家园的打造到韧性防线的构筑,再到绿色生态的守护,中铁十四局将继续以实干践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用一项项精品工程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城市发展的新征程上留下坚实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