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经过建设者2年多的艰苦鏖战,中铁十二局承建的西宁至成都铁路(以下简称“西成铁路”)西科隧道顺利贯通,打通架梁施工的咽喉要道,为全线如期贯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成铁路是我国“八纵八横”铁路网中兰(西)广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通西北与西南的交通大动脉,全长836.5公里。中铁十二局承建管段全长22.82公里,地处高原高寒地区,平均海拔超3200米,生态环境脆弱。此次贯通的西科隧道全长1435米,为单洞双线隧道,洞身穿越湿陷性黄土与泥岩,Ⅳ、V级围岩占比高达100%,施工难度大、环保要求高。
面对湿陷性黄土、泥岩等复杂地质条件,项目建设团队引入隧道围岩变形智能监测系统,可实现隧道围岩变形的全天候监测,单次测量时间达到秒级,测量精度达到毫米级,对围岩变化情况“了如指掌”;施工中坚持“管超前、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施工原则,动态优化施工方案,采用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进行施工,做到“开挖一环、支护一环”,确保隧道施工平稳推进;为防止开挖后围岩沉降变形大,他们严格控制开挖进尺,强化锁脚锚管与拱脚支垫等关键环节管理,有效控制地表沉降和洞内变形,为隧道安全顺利贯通提供了坚实保障。
西科隧道进口(李晓晖 摄)
质量是信誉最好的名片。项目建设团队坚持“以工装保工艺、以工艺保质量”理念,创新研发了智能化衬砌台车、大型液压行走式仰拱栈桥、蒸汽式智能衬砌养护台车等先进工装设备,实现了分层逐窗浇筑、防脱空监控、高频振捣、衬砌表面保温保湿同时进行、仰拱初支与仰拱混凝土浇筑连续施工,解决了拱顶脱空、空洞、蜂窝麻面、表面开裂等质量控制难题,大幅提高了混凝土浇筑质量;同步推进数智赋能,依托BIM+GIS技术搭建高精度模型,实施“数字化虚拟建造”,制作隧道施工工艺图及标准化工艺短视频,可视化呈现技术标准与管控要点,显著提升技术交底和培训的直观性与实效性,将“难点”变为“亮点”,为打造精品工程提供技术保障;此外,他们还不断强化隧道施工标准化管控,聚焦关键工序总结形成初支混凝土“三二一”喷射、“激光定位+预埋软管+人工清理”排水盲管预埋刻槽、“五线上墙定位”、仰拱钢筋预弯、防水板平整度控制、二衬软搭接等多项工艺工法,确保隧道建设一次成优。
在复杂地质条件与恶劣施工环境的挑战下,建设团队锚定“双零”目标不动摇,推行全员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深化本质安全穿透式管控,构建覆盖“全工序、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通过牢固树立“三管三必须”“人人讲安全”理念,建立纵横清晰的责任网格,明确岗位职责、细化工作标准、规范实施措施、强化考核机制,切实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与全过程精准管控。
在追求安全质量的同时,项目建设团队始终将环保理念放在首位。因项目位于高原高寒的特殊地理位置,他们采取了严格的环保措施,确保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和谐共生。针对施工产生的污水问题,他们引入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通过清污分流、沉淀、隔离、气浮处理等多道工序,实现废水的达标排放与循环利用;为更好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建设者对所有原地表草皮进行人工剥离、移植、存放和养护,将宝贵的原始草皮资源进行统一存放和养护,待施工完成后将存放的原始草皮进行移植回栽,确保施工工点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初始生态水平;在边坡绿化与河道防护方面他们也下足了功夫,通过喷播植草、石笼防护等措施,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与环境污染,为高原生态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
高寒缺氧、环境恶劣,项目驻地就像甘加大草原上的一座“孤岛”。如何做到人员稳定是决定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项目建设团队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经过详细规划、布局,将办公楼、职工食堂、职工宿舍、会议室、信息化室通过封闭式玻璃幕墙连成整体,整体形成社区化管理,同时设有为员工提供医疗、卫生、休闲、娱乐及购物功能的职工活动中心和社区生活服务中心,通过小区式布局、社区化管理,将日常生产、生活与办公有机结合、规范管理;此外还修建了数十公里长的便道,兼具观景功能,一个生活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温暖之家”矗立在草原深处,项目建设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显著提高。
西成铁路通车后,将形成一条我国西北至西南的快速通道,实现“兰西城市群”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直连,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对巩固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更是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