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凌晨4时,随着信号灯由红转绿,社会车辆被引流到东六环隧道,标志着由铁四院设计、中铁十四局参建的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建成通车。自此,往来车辆可以通过地下隧道穿越城市副中心核心区。
东六环隧道北口(李桂香 摄)
东六环改造工程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城市副中心,南起京哈高速,北至潞苑北大街,线路全长约16.3公里,其中7.4公里长的盾构隧道是全线控制性工程。据铁四院项目设计负责人何应道介绍,隧道采用分离式双洞布置,每洞布置3条车道,设计时速80公里,最大深度75米,是北京市埋深最大的地下隧道,也是我国已建成最长盾构高速公路隧道。通过盾构法施工让六环路入地,既能不破坏地面河流、草木、建筑,还能通过地面还绿,“缝合”被割裂的城市空间。
由中铁十四局联合铁建重工打造的“京华号”盾构机负责西线隧道的掘进,这是当时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也是国产首台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自建设以来,“京华号”先后攻克高风险吊装、浅覆土始发、长距离穿越高致密砂层等11项技术难题,历经24个月的施工,穿越铁路、地铁、公路、河流等55处风险源,完成7.4公里西线隧道掘进任务,并创造了单月进尺542米的掘进纪录,申报研发工法、专利等20余项。
车辆行驶在已建成的东六环隧道内(李桂香 摄)
据中铁十四局北京东六环项目总工程师杨哲介绍,建设中最大的安全挑战就是要控制地层沉降,保障隧道稳定的注浆工艺格外关键。项目团队依托自主研发的同步双液注浆技术,快速达到有效强度,为隧道管片提供更加坚固的“金钟罩”,实现对地面沉降的毫米级控制,填补了我国超大直径泥水盾构隧道同步双液注浆的空白。
为确保西线隧道37180片管片精准装配、环环相扣、严丝合缝,中铁十四局引入数字孪生、物联网等技术,打造生产云服务平台,量身定制智能生产线,创新研发重载AGV搬运车、3D检测等16项先进技术,实现管片生产全过程智能联动管理,节省33%人工成本,同时提升30%生产效率。
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是联通顺义、大兴、亦庄及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新机场的重要通道,对促进京津冀区域交通协同发展、提升全市交通服务水平、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