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上午10时,宁波轨道交通8号线一期工程开通运营,为宁波构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再添强劲动力。
地铁车辆停泊在下应南车辆段运营库(桂天奇 摄)
宁波轨道交通8号线串联宁波市东南至西北,起于鄞州下应片区,途经鄞州高教园区、南部商务区、钟公庙、海曙段塘、丽园路沿线、青林湾居民区,止于江北洪塘片区,线路全长23.3千米,设19座地下车站、2座车辆基地。
宁波地铁7、8号线下应南车辆段(桂天奇 摄)
其中,由中铁二十二局集团参与建设的宁波市轨道交通7、8号线下应南车辆段为合址共建车辆段,是宁波目前在建投资最大、体量最大的轨交综合体项目。其盖体工程共划分9个区域,总面积约11.5万平方米,工程混凝土使用量约26.1万立方米,钢材使用量约5.4万吨,比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外部钢材用量还多1.2万吨,体量大、涉及交叉专业多、施工难度大等特点突出。该车辆段采用TOD综合开发模式,是宁波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与地铁建设相结合的全新开发模式,建成后对改善周边居民居住环境、便利居民出行、提升宁波综合性门户城市能级意义重大。
参建者在项目建设中始终秉持价值创造理念,全力推进各项精细化管理措施落实落地。施工过程中,先后克服了渣土泥浆消纳困难、施工区域地质复杂、型钢柱(梁)精度高、大面积高支模、交叉工作面多、专业交叉多、轨道作业线路长等不利因素,安全优质有序推进项目施工。
为提升盖体盖板浇筑速度,项目建设者在咽喉区K、I区盖体盖板建设中创新采用“膨胀加强带法”施工,将后浇带的设置长度由50米提高到60至100米,缩短K、I区盖体盖板施工工期约90天。同时,在施工维修综合楼夹层板梁板柱时,采用1800至2200毫米方柱扣与木模板结合的工艺,可实现立柱和梁板同步浇筑,有效提升了维修综合楼的施工进度。为减少型钢柱供应和场地制约影响,加快型钢柱承台施工进度,项目团队在运用库C、E区建设过程中采用了挡墙式典型“杯口承台”做法,单个承台施工完成时间约节省7天,极大地减少了现场施工受型钢柱供应和型钢柱吊装时的重大安全隐患。
为减小盖体盖板的渗漏风险,项目将止水钢板节点提前做数据模型,优化制作流程,将止水钢板节点预制为成品后进行现场对接,有效减少了异形节点的现场切割和焊接次数,保证止水钢板施工质量,提高后浇带、施工缝超前止水效果。为有效解决柱式检查坑道床预埋钢筋精度不足的问题,项目团队研制了一种柱式检修坑小立柱预埋钢筋定位装置,该工装的成功应用能将柱式检查坑道床预埋钢筋的预埋精度从81.37%提升至98.58%,并在宁波地铁其他场段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该项目始终将安全生产管理放在首位,通过落实网格化管理责任分工、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制度、建立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等方式,完善安全生产矩阵。同时,运用智管云、塔吊可视化系统等智能化管理手段,辅助高风险环节的管理,为工程顺利竣工提供了有利条件。项目始终秉持高标准推进工程建设,将质量至上的理念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通过创建劳模工作室,积极探索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项目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1项、省部级奖项5项,完成专利受理申报4项、工法2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论文3篇,“五小”创新成果5项,并于2024年11月获评“宁波市结构优质工程项目”。
据悉,随着宁波轨道交通8号线一期的开通运营,宁波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222公里。该线路是宁波市第二条、省内第三条G0A4级无人驾驶线路,开通运营后,可与1至5号线及在建的6号线实现换乘,进一步加强了宁波市三江口核心区的辐射功能,有效改善了中心城区的交通结构,促进了区域互动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