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改小革”“一板一验收”“一问题一分析”“工点互检、观摩学习、经验交流”“技术与质量培训”……一系列以精细化为抓手的质量管理举措在中铁十四局康渝高铁项目遍地开花,形成强有力的质量“防控网”,为项目提质增效注入“强心剂”。
“小改小革”,为质量管理植入“科技芯片”
项目地处秦巴山区,地质复杂,围岩破碎,穿越多条断层与微瓦斯地带,施工难度大、质量要求高。为打造精品工程,项目坚持“工装保工艺、工艺保质量”的理念,引入智能化衬砌台车、智能开挖台车、半自动防水板铺挂台车、仰拱全弧形模板及抗上浮台架等先进工装,全面提升施工效率与工程质量。
应用半自动防水板铺挂台车(朱家辉 摄)
此外,项目成立“质量管理专项小组”,强化“四新”技术应用,自主研发并优化一系列小型工装,成功推出“隧道初支拱架连接板保护装置”“锁脚锚管定位工装”“激光‘五线’定位工装”等十套实用型小工装,推动施工工艺精准达标。2024年5月,“降低隧道初支混凝土超耗率”课题荣获山东省市政工程质量管理活动二类成果,以技术创新为项目质量注入“智慧芯片”,打造精品工程新标杆。
“一N一N”模式,为质量防控网“穿针引线”
“每浇筑一板二衬,就要通过施工记录和外观质量分析,找出管理漏洞和施工短板,杜绝问题重复发生!”在项目月度考核会上,现场负责人车鹏辉语气坚定地提出要求。
作为康渝高铁质量管理的重要抓手,“一板一验收”不仅是一道工序,更是一种闭环思维。项目坚持“验收即分析、分析即应用”的理念,将每一板混凝土浇筑成果转化为改进提升的“风向标”,有效控制实体质量风险。
“一板一分析”报告应用(郭军苗 摄)
不止于“一板一验收”,项目还创新推出“一班组一交底”“一问题一分析”等“一N一N”质量管理模式,把培训送到掌子面、把标准落到最前端。质检部定期到各工点开展的“防排水质量分析培训”“喷浆班组专项交底会”“衬砌槽道质量专题会”等活动,真正实现“送学上门、精准滴灌”。
“清单化”管理,为质量管理构建清晰脉络
“碾子坪隧道需重点关注围岩转换段落的质量控制、防水板铺设、二衬外观质量、混凝土养护……”该项目要求各工点负责人根据工点内施工管控情况,制定质量管控清单,并在每日碰头会上进行管控情况分析,工点包保领导根据会议分析情况及时督导解决现场管控疑难事项,确保日常质量管控发挥实效。
技术人员对照关键工序卡控清单进行检查(赵江涛 摄)
从混凝土工程的原材料、模板支架到夏季高温施工措施,从路基处理、填筑工艺到排水系统建设,项目聚焦关键工序,制定《质量检查卡控清单》,明确各环节管控重点,实现质量管理全覆盖、全闭环。坚持“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每一道工序都按清单执行、全程留痕,构建起精准高效的质量管理脉络,为精品工程保驾护航。
巧出“实招”,为质量管理健全监督落实体系
为确保质量管控落地见效,该项目巧出“实招”。现场管理人员全程佩戴执法记录仪,实时记录关键工序跟班作业及验收细节,并由工程部门每周通报履职情况,倒逼责任落实,杜绝“表面重视、纸上落实”,推动精细管理与精准执行同频共振。
项目每月20日组织各工点开展互检、观摩与经验交流活动,形成“发现问题-对照整改-自查自纠-总结反思-质量提升”的闭环机制。“这种互检模式既能促进学习借鉴,又能举一反三、防患未然,是推动质量管理走深走实的有效抓手。”参与互检的工点负责人岳红波说道。
项目开展月度工点互检观摩(黄浩 摄)
同时,质检部门每周开展专项排查整治,重点核查施工是否规范、隐患是否消除、报验手续是否齐全等,做到过程纠偏、动态提升。自系列质量提升行动开展以来,项目质量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康渝高铁项目正以一系列精细化管理举措,织密质量防控网,筑牢精品工程根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质量管理提升行动,打造高质量、高标准的施工生产“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