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乌海的戈壁荒漠上,一群平均年龄不足26岁的测量青年,身着黄绿色反光马甲,宛如荒芜沙海中破土而出的新芽,为这片苍茫大地注入了别样生机。他们是风沙中的逐梦人,是铺轨线上的“春耕”使者,以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吟唱着一首感人至深的奉献乐章。
青年突击队授旗(中铁二十一局 供图)
中铁二十一局乌海铺轨项目施工的295公里铁路线路,宛如一条巨龙蜿蜒于乌兰布和沙漠边缘。测量工作,作为保障钢轨铺设精度和列车运行平稳的关键环节,在这片风沙肆虐的土地上,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春季的乌海,扬沙天气如家常便饭,沙尘暴更是频繁来袭。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要确保“毫米级”的测量精度,无疑是一场与风沙的艰难较量。
测量队长王国栋,这位有着8年测量经验的“老兵”,皮肤黝黑,眼神坚定,那是岁月和风沙留下的独特印记。他曾辗转于云南丽香铁路、江西兴泉铁路等多个工程项目,丰富的经验让他在面对各种复杂地形时都能游刃有余。然而,乌海的大风扬沙,还是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就如他嘴唇上皴干裂纹一样,时时跟他较劲。
铺轨作业(中铁二十一局 供图)
“经验是总结出来的,办法是摸索出来的。”这是王国栋经常给队员们灌输的认知。起初他们没有掌握风沙出动规律,吃了不少苦头。让王国栋记忆犹新的是他带领队员第三次上线测量,早晨出发时天朗气清,他安排趁着难得的好天气,当天要完成6公里测量任务。
王国栋是个不服输的人,他每天在自己本子上记下风沙的活动规律,摸索出了应对之策。每天清晨,趁着风沙还在“沉睡”,他们便早早出发,此时的空气清新,视线开阔,是测量的黄金时段。队员们争分夺秒,争取在风沙到来之前完成当天的测量任务。面对突如其来的风沙,大家都会应随时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各种应对工具,一旦风沙骤起,能见度降至100米以内,便迅速为三脚架套上沙袋底座,稳固测量仪器。有时更是用自己的身体紧紧护住测量仪器,抵挡风沙的冲击,确保设备不受损坏。
在与风沙较量中队员们吃尽了苦头,有的自带乐观,适应快,有的逐渐转变开始时的抵触情绪,慢慢变得坚强。
测量作业(中铁二十一局 供图)
来自甘肃民勤的郭瑞是测量队员中最乐观的一个,厚重的眼镜片丝毫未能遮掩住他那明亮坚定的眼神,经常笑呵呵,露出带有地域特色的氟斑牙。“自出生就与风沙过招,在风少中求生存是我们民勤人的基本技能,这儿的风沙跟我们那的风沙相比温顺多了”。在一起交流的时候,他会经常给大家讲,民勤人是怎样抗风沙,八步沙“六老汉”精神是怎样形成的,在他的影响感染之下,队员们渐渐放松了抵触心理,树起了在风沙中挑战毫米精准较量的信心。
00后队员青亮,回忆起初到项目时的情景,感慨万千。他说,刚开始的时候,艰苦的工作环境让他产生过退缩的念头。但是,队友的专注和乐观感染了他,让他逐渐认识到在这样艰苦环境下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我们的皮肤虽没有同龄人白嫩细腻,但磨炼出的内心坚强,就如同沙漠里的梭梭树,是今后人生面对任何困境,最厚重的力量。”青亮坚定地说道。
当首列检测车平稳地驶过新铺设的轨道,发出清脆的鸣笛声,这群沙海“春耕”人又马不停蹄地奔赴下一段施工区间。他们工装的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沙漠的记忆,他们用青春校准的295公里铁轨,还在沙海中不断向远方延伸。他们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责任的长度,以铁建人特有的精神“驯服”风沙,用滚烫青春和辛勤的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无悔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