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色白皙,衣着整洁,谈吐谦和却难掩眉宇间的书卷气。然而,当他站在钢筋水泥轰鸣的施工一线时,这份斯文与工地的粗粝碰撞出独特的张力。
那是我第一次见他,他叫苏伟明,是中铁十四局四公司凤凰岭产城融合项目的总工程师,先后参建了临沂河东城建、临沂璀璨熙园、凤凰岭产城融合、兰山房建等项目建设,六年寒暑淬炼,他早已褪去初出茅庐技术员的青涩,在图纸与混凝土、泥土与钢铁交织的工地上,刻下了属于青年建设者的成长印记。
把每一天都当作成长课
2019年8月,带着实习生身份踏入临沂河东城建项目部的苏伟明,将这片机器轰鸣、钢筋林立的工地视作职业生涯的“第一块沃土”,一颗渴望拔节的种子,就此埋下。
工作中的苏伟明(程金凤 摄)
初入职场的他,迅速褪去学生气,一头扎进施工现场。听带他的导师说,刚到工地一段时间,就能明显看出他那一股子冲劲和韧劲。天刚刚微凉亮时,他已穿梭在工地上,对照图纸逐项核查施工细节,对基础的箍筋间距、预埋件位置一点点地进行校准;夜幕降临后,办公室的灯常亮至深夜,复盘当日所学,把疑问记在笔记本上,再追着导师、同事一一求解。
在他的办公室,我注意到身后的柜子里有好多笔记本,纸页边缘已被磨得微卷,他拿出来给我展示,密密麻麻的问号旁,有好多不同颜色的笔迹标注答案。红色是“当天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蓝色是“需长期关注的技术要点”、黑色是“常规操作的优化思路”……每一页上都铺满了字,清晰记录着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每一步。
这份近乎执拗的“不懂就问、不会就钻”的劲头,让他快速积累起施工管理经验。两年间,他与导师合力取得集团公司“金牌师徒”称号,并荣获集团公司工程调度“先进个人”、公司“六好共产党员”等荣誉。每一份荣誉,是对他 “把每一天都当作成长课”的最佳注解。
用创新啃下 “硬骨头”
2021年12月,苏伟明调任凤凰岭产城融合项目部担任工程部部长。当时,凤凰岭首期项目、河东城建二期项目与璀璨熙园项目同步开工,58 栋住宅楼、10 余个作业面同时推进,施工压力扑面而来。
苏伟明(左)现场检查测试(程金凤 摄)
“越是难啃的骨头,越要嚼出滋味。”他喜欢挑战,压力越大,动力也越大。他像上紧发条的钟摆,每天在各作业面间往返奔波,确保“问题跑到现场、方案落在实处、隐患消在萌芽”。针对不同工序特点,他主持编制近百项专项方案,年累计组织技术交底近千次,覆盖项目全周期所有作业人员,为现场安全、质量、进度筑牢了 “技术防线”。
在他看来,现场难题就是创新起点。主体施工中,他盯着堆在角落的螺纹钢短节犯了琢磨,“变废为宝”的念头在心里生根发芽。几番试验后,他带领团队将短节弯成 U 型挡卡,用于剪力墙短肢墙两侧模板加固,仅此一项就节省成本近百万元;后浇带施工时,传统拦截方式常导致混凝土浪费,他尝试将预制钢筋网片、钢板网、铅丝网“三网结合”,不仅减少混凝土损耗,还累计省下清理费用。
他所参建临沂璀璨熙园项目还是公司首个装配式房建商品房项目,首次使用 ALC 板新材料,装配式结构的质量控制堪称“精细活”。为攻克墙面平整度与垂直度难题,他泡在工地查规范、翻资料,带着工程部反复测量调试,最终将偏差控制在1-2 毫米,比规范要求的4毫米足足缩小了一半。这一突破,为公司后续装配式施工积累了“可复制”的经验。2024 年,他协助公司编制的《房建施工技术指南》顺利通过评审,为更多项目提供了技术指引。
让团队成为 “冲锋队”
2023 年7月,30 岁的苏伟明接过临沂河东凤凰岭产城融合项目总工程师的重担,成为该公司基层项目中最年轻的总工程师。
苏伟明(右)带领技术人员查看图纸(程金凤 摄)
“图纸是死的,现场是活的,技术不能挂在墙上,得扎在土里。”工余时间,他的办公桌总堆着《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混凝土结构工程规范》等专业书籍,遇到疑问就带着书本去现场比对,深夜的项目群里,常能看到他分享的“施工小妙招”,可能是优化后的模板支撑角度,也可能是改进的钢筋绑扎工艺。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他带过的徒弟,都听过这句话。他把团队建设当作 “必修课”,立志培养一支能打硬仗的技术队伍。工期再紧,他也雷打不动每月组织技术例会,带着团队学规范、析案例;新人有疑问,他再忙也会停下手中的事,拿起图纸画图讲解,直到对方点头为止。
在他的带动下,项目部渐渐形成 “比着学、帮着赶、超着干” 的氛围。2024 年,由他牵头编写的《ALC 板材超高外墙抗风压拼接施工工法》获评“济南市房屋建筑工程工法”,并获股份公司“科技成果工法关键技术”认定;2025 年《建筑屋面挑檐定型斜板支撑体系施工工法》再获 “济南市房屋建筑工程工法”。这些成果背后,是整个团队的智慧结晶。
“在基层中成长,在实干中绽放”。 从初出茅庐的 “书生” 到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苏伟明的脚步始终稳健。他以青春赴使命,以匠心致初心,用实际行动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