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歌嘹亮,战旗如画。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建军98周年。回望峥嵘岁月,有一支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英雄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他们以钢钎铁锤为武器,用血肉之躯筑通途,为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新中国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脱下军装后,他们以崭新姿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阔征程中接续奋斗、再续荣光。
横断山下埋忠魂,劈山架桥建成昆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川滇交界、金沙江畔,横断山脉壁立千仞、峡谷纵横,复杂的地质结构被外国专家断言为“铁路禁区”。1964年,随着党中央一声号令,18万铁道兵闻令而动、火速集结,在成昆铁路上展开了战天斗地的风云壮举。
“天当罗帐地当床,金沙江是大澡堂;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面对破碎的地层、频发的地质灾害、极度匮乏的物资保障,铁道兵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顶烈日、冒风雨、跨激流、战险峰,凭借“人拉肩扛+风镐凿岩”的土办法,在崇山峻岭间硬生生凿穿427条隧道、架设991座桥梁,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这条蜿蜒于绝壁的钢铁巨龙,不仅打通了西南交通大动脉,更成为国家战略的强力支撑和民族团结的坚实纽带。
铁道兵靠着肩挑手提修建成昆铁路(中铁建设西南公司 供图)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铁道兵精神成为中国铁建的精神烙印,时刻激励着一代代铁建人牢记使命、薪火相传,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再立新功。
钢轨延伸初心在,新程再续铁兵魂
“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这句老成昆筑路者的铿锵誓言,正是新一代铁建人的行动写照。2018年8月,由中铁建设承建的新成昆铁路米易至攀枝花段站房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新一代铁建人在金沙江畔接过历史的接力棒。
“建设新成昆,传承的是历史,扛起的是责任!”时任项目经理孟军伟话语铿锵。垭口隧道抗滑桩施工正值雨季,暴雨山洪冲毁道路、淹没设施,桩基被灌满泥浆……为确保米攀段按期贯通,50余名建设者迎难而上,冒着暴雨、山洪和滑坡的危险,在60度的山坡上,人工挖出11根深达20米的抗滑桩,为高铁信号中继站抢出了宝贵时间。业主发来贺电,表扬项目部“讲大局、识大体”。
孟军伟项目团队抢修垭口隧道抗滑桩施工(中铁建设西南公司 供图)
攀枝花南站建设面临攀西特有的昔格达地层挑战——遇水即软、极易滑坡,桩基施工如同在“豆腐”上打桩。项目团队创新应用“钢护筒成孔+混凝土反压成孔技术”,成功攻克“地质魔域”,提前4个月高质量完成站房建设。同时,他们还应用BIM技术和现代建筑艺术装饰,将三线历史、民居特色、山谷意象、民族风情等文化符号融入站房建设,匠心打造“站城融合”的精品文化客站,摘得国家优质工程奖。
如今,新成昆铁路已全线贯通。复兴号动车组如银色蛟龙,沿着先辈足迹飞驰于横断山脉,将老成昆的荣光与新成昆的梦想紧密相连,奏响了助力西南发展振兴的时代强音。
丝路驼铃接汽笛,精神如炬照山河
新成昆铁路的终点,并非奋斗的终点,而是连通世界的新起点。2020年4月,刚刚完成成昆铁路站房建设的孟军伟团队征尘未洗,便主动请缨,投身中老铁路站房工程建设。
“7家钢结构施工队伍看到设计方案后直摇头。”孟军伟表示。中老铁路琅勃拉邦站房屋面结构复杂,含双曲及多曲面“卅”字形、“人”字形结构,安装工序多、拼装量大、精度要求极高。面对技术壁垒,项目团队遍查国内外20余种方案,创新应用BIM技术、三维扫描逆向建模等先进施工技术,成功攻克了全线难度最大的异形多曲面钢结构施工难题。他们还将中国传统门斗、特色窗花、老挝占芭花等文化元素巧妙融合,将琅勃拉邦站雕琢成全线最具文化特色站房,成功摘得境外工程鲁班奖,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他们把铁道兵精神化为新时代攻坚克难的生动注脚。
琅勃拉邦站屋面钢结构网架拼装完成(中铁建设西南公司 供图)
2021年12月3日,在中老两国最高领导人的共同见证下,中老铁路正式通车。“发车”的指令响彻云霄,它凝聚着两国人民共同的期盼,成为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山河为证,征途如虹。从碎石枕木到无砟轨道,从哐当作响的绿皮车到风驰电掣的和谐号、复兴号;从战火中诞生的黎湛、铸就丰碑的成昆、象征友谊的坦赞铁路,到引领高速时代的秦沈、京津、京沪高铁,再到联通世界的亚吉、中老、匈塞铁路,一代代铁建人胸怀“国之大者”,赓续红色血脉,以钢轨为笔、山河为卷,在万里铁道线上书写实干与担当。他们连点成线、织线成网,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铺就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大道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