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铁建设承建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省议会大厦下个月即将竣工交付。项目负责人肖伟彦难掩心中喜悦。
从新爱尔兰议会大厦、卡维恩体育场、再到北部省议会大厦,1990年出生的肖伟彦,职业生涯与巴新的城市建设紧密相连。如今,这位“90后”的青年骨干,已在海外一线奋战六年。
2019年,当肖伟彦以土建工程师身份,初次踏上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土地时,迎接他的不仅是陌生的语言和湿热的气候,更是基础设施匮乏、自然环境恶劣的严峻挑战。“在这里,想让施工图纸落地,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肖伟彦深知肩上的责任,因此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倾注在了工程建设上。
“只有懂行,才能管好。”肖伟彦始终坚持“在岗一分钟,尽职六十秒”的原则,把一线当阵地,把现场当课堂。白天,他怀抱测量仪器,在烈日下一次次校准数据、协调资源、排查安全隐患。夜晚,在简陋营地的灯光下,他潜心钻研施工图纸、查阅设备操作手册。在施工间隙,肖伟彦成了工地上的“旁听生”,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请教重型工程机械的操作要领。当挖掘机在他操控下首次精准完成作业,那张沾满油污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些“钢铁伙伴”,成为他在异乡拓荒的坚实力量。
“刚开始与当地工人沟通施工要点,只能靠手绘图解加手势比画。”面对语言不通的严峻挑战,肖伟彦一有时间就拿出手机学习英语,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与业主方无翻译高效率交流。“异乡的一切,都需要自己摸索。”肖伟彦在回忆中这样说道。
六年间,肖伟彦的足迹遍及巴新新爱尔兰省、南高地省、北部省,先后参与新爱尔兰议会大厦、卡维恩体育场、范加拉瓦道路、门迪道路、卡维恩招待所、北部省议会大厦等多个重点项目的建设任务。其中,十栋区议会厅的建设经历令他尤为难忘。
初到项目时,迎接肖伟彦的几乎是“原始状态”:电力匮乏,通讯不佳,连饮用水都成难题,团队士气陷入低谷。“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面对泥泞没踝、荆棘蔽日、酷暑难耐、蚊虫肆虐的原始丛林,为避免延误工期,肖伟彦带着几名项目骨干,顶着毒辣的太阳,硬是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和顽强的拼搏意志,耗时三天三夜,开辟出了一条简易施工便道,打通了物资运输的“生命线”。紧接着,他多方奔走协调租借发电机,当巨大的轰鸣声打破小岛的沉寂,工地的灯光也第一次亮了起来。望着堆积的物资和亮起的灯火,肖伟彦知道,最难的一关已经闯了过去。“他不仅为项目提供了精准的技术决策支撑,更以‘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精神,深深感染和激励着我们每一位团队成员。”
肖伟彦(左一)与巴新籍职工一起工作(中铁建设中原公司 供图)
肖伟彦明白,工程要扎根,人得先扎根。在推动项目履约的同时,他通过“师带徒”模式指导当地工人学习测量放线、设备操作等基础技能,耐心传授施工组织、进度协调、质量控制等现场管理经验,显著提升了项目团队的执行力和稳定性。在新爱尔兰议会大厦建设期间,巴新工人马哈迪对测量放线表现出浓厚兴趣。肖伟彦便手把手教学,耐心讲解仪器操作,一遍遍示范对点、读数。一次,两次……当马哈迪第一次独立完成了一条关键轴线的精确放线,仪器发出确认的蜂鸣声时,小伙子激动地跳了起来,黝黑的脸上绽放出自信的光芒。肖伟彦用力拍拍他的肩膀,脸上满是欣慰。2020年,新爱尔兰议会大厦竣工时,马哈迪亲手将象征敬意与友谊的花环献给了他的“中国师傅”,将“导师带徒”的动人故事镌刻在巴新大地。
五年光阴,在汗水挥洒、尘土飞扬、丛林跋涉和工地灯火中流过。一座座地标建筑拔地而起,一条条民生道路蜿蜒延伸——新爱尔兰议会大厦、卡维恩体育场、十栋区议会厅、范加拉瓦道路、北部省议会大厦……它们沉默,却鲜活地讲述着像肖伟彦这样千千万万中国建设者在异乡拓荒的故事。
在中铁建设坚定推进“海外优先”战略的征程中,肖伟彦以实际行动深刻践行着“建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交一方朋友,拓一片市场”的海外发展理念。他以青春和汗水,为中铁建设深耕巴新市场贡献了宝贵力量,为讲好新时代中国央企“走出去”的奋进故事书写了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