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山城轨道工程攻坚号角持续吹响。在十余载春秋的坚守奋斗中,有一名匠人,他以匠心如磐的定力扎根重庆轨道交通建设一线,他就是中铁二十二局五公司重庆轨道24号线项目总工程师——刘广龙。在礼赞劳动者的五月,这名37岁的建设者被授予“中国铁建劳动模范”称号。
刘广龙参加中国铁建劳动模范表彰暨事迹报告会(龚雪萍 供图)
十三载光阴,刘广龙用脚步丈量责任,以实干诠释担当,先后参与了海拉尔神宝小区房建工程、重庆轨道环线、重庆轨道18号线、重庆轨道24号线等重点工程建设,获得重庆市重点建设工程劳动竞赛“先进个人”、中铁二十二局“工人先锋奖章”“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扎根一线,技术尖兵显担当
时间倒回2012年盛夏,24岁的刘广龙背着工具包来到了海拉尔草原,从技术员起步深耕一线。
作为神宝小区房建项目的新人技术员,他钻研图纸如琢宝玉,草原的紫外线晒得他脖颈脱皮,他却总笑称这是“免费的古铜色皮肤护理”。晚上七点多收工后,他匆匆扒完饭就钻进项目部办公室,反复核算、比对数据,隔壁桌的老工长打趣他“比监理还仔细”,他只是挠着晒得发痒的后颈笑道:“刚进场,得把每个桩号刻进脑子里才踏实。”
神宝小区房建项目(龚雪萍 供图)
升任工程部长后,他统筹全局更显严谨,既严守规范又优化工序衔接,带领团队在草原上抢出6个月工期,最终让神华集团员工如期乔迁新居。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广龙参与建设的三栋住宅楼及10000平方米的地下车库始终保持着“零沉降、零渗漏”的纪录。当晨曦再次掠过神宝小区的楼宇,那些挺拔的剪影,正是他用脚步丈量出的匠心注脚。
创新突破,智解难题立标杆
在重庆轨道环线项目中,刘广龙团队直面“上天入地”双重挑战——该站点一半高架上跨烟雨路,一半深埋于江南大道下方,施工环境险峻,车站与主要道路斜交,且所处坡面异常陡峭,环线四公里站盖挖段距运营的轨道3号线墩位最近处仅约5米。
刘广龙组织技术团队开展课题研究,形成了一套基于绿色环保山地复杂地区城市轨道车站盖挖施工技术,成果在四公里站建设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荣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工程建设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微创新技术大赛一等奖、“振兴杯”重庆轨道交通项目青年创新成果大赛铜奖等荣誉,其中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并顺利通过65项分部验收、13项子单位验收,为重庆轨道环线全线通车奠定坚实基础。该项目先后斩获“菲迪克工程项目奖”“重庆市市政金杯奖”,成为行业标杆。
环线告捷后,刘广龙率队转战重庆轨道18号线。他带领团队踏勘现场、模拟施工,优化出台“全机械开挖场平土石方方案”,降低炮损风险与安全隐患,并主持编制项目前期策划及实施性施组,为工程建设筑牢根基。
精细管理,降本增效树标杆
2021年3月,刘广龙被任命为重庆轨道24号线项目总工程师。重庆轨道24号线是重庆首条全自动驾驶的轨道交通线路,也是重庆首条采用云化物联网融合平台的轨道交通线路。
面对征拆滞后、图纸调整等挑战,他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深入优化设计方案:调整土石方开挖方案创效800万元,改进屋面材料节省成本3000万元。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使项目在“边设计、边施工”的复杂局面下实现阶段性创效目标,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针对项目工期压缩、专业交叉多等难题,刘广龙以“安全质量、进度控制、降本增效”为核心,制定科学施组方案。通过调整排洪工程施工工艺,提前3个月完工;优化隧道开挖参数,提前2个月贯通;改进场平土石方回填工艺,缩短工期6个月。目前,该项目已顺利完成试车线隧道贯通、综合楼封顶等关键节点,为全线顺利贯通提供坚实保障。
建设中的重庆轨道24号线鹿角车辆段(龚雪萍 供图)
他注重团队培养,践行“传帮带”理念。以重庆轨道24号线项目为依托,牵头开展QC课题研究,获重庆市优秀质量管理小组Ⅱ类成果2项、Ⅲ类成果2项;项目施工组织设计荣获中铁二十二局集团优秀奖。在团队共同努力下,重庆轨道24号线项目先后获评重庆市“轨道建设优秀班组”“三星智慧工地”等称号,并在2023-2024年连续四次信用评价中均位列全线第一,成功通过重庆“三峡杯”优质结构工程中间验收。
从海拉尔房建项目的“技术新兵”到轨道交通的“创效能手”,刘广龙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将青春热血倾注于城市建设。他常说:“项目部就是我的第二个家。”正是这份赤诚与坚守,让他在技术创新、管理增效、团队建设等领域屡创佳绩。面对“工人先锋奖章”“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这位青年工程师依然保持着“图纸不离手,工地当战场”的工作本色,在新时代基建征程上续写着铁建人的奋斗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