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陇海线,横贯东西,联通欧亚。
在河南三门峡段,群山叠翠,列车呼啸着驶过陇海铁路杨连第大桥。桥头,苍松翠柏间的纪念碑庄严高耸,“登高英雄杨连第”几个金字熠熠生辉。这里,是中铁十一局“登高精神”的发源地。
80公里外,在中铁十一局陇海线增设明洞工程4标项目的工地上,随着最后一组钢波纹板在故二隧道出口精准就位,项目的“登高业绩”再添一笔——继在4个标段中率先完成人工挖孔桩、纵梁施工后,项目首先完成封锁吊装任务,较计划提前3个封锁点。70余载光阴流转,同一条陇海线上,一场跨越时空的“登高”接力正激昂上演。
不辱使命的初心
陇海线全是中国东西向运输大动脉,并构成新亚欧大陆桥关键段,支撑“一带一路”物流网络。由于历史悠久,沿线地质复杂,提质改造势在必行。为防范汛期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陇海线隧道增设明洞抢险应急工程于2025年3月启动,中铁十一局负责故二隧道进口端25米和出口端40米的明洞接长任务。
回忆刚上场的时候,项目党支部书记王定宏坦言:“压力很大。”让这个既有线改造的“老兵”感到压力的原因,不单单是工期紧如弓弦、列车运输繁忙、安全重若千钧,更源于一份70余年的红色传承。
完成钢波纹板吊装后的陇海线(冯仕杰 摄)
“当年先烈用生命托起钢铁运输线,今天我们以匠心守护它。”王定宏的话语,道出全体参建者的心声,也隐藏着一段十一局人都牢记的往事。解放战争中,中铁十一局的前身曾参与陇海线抢修,在全国最高桥——陇海铁路八号桥的修复中,随军职工杨连第创造单面云梯,提前二十天修复大桥,为解放大西北赢得宝贵时间,被授予“登高英雄”称号。杨连第在抗美援朝前线牺牲后,铁道部将八号桥更名为“杨连第桥”,并在桥头树立纪念碑。
项目一启动,红色引擎便全速驱动建设征程。清明细雨、“七一”骄阳下,建设者两度奔赴杨连第桥,在英雄长眠之地庄严宣誓;项目部精心陈展杨连第事迹图文,让“登高精神”在新时代工地上澎湃涌动。
4月29日,举行“四比一创”主题实践推进会暨劳动竞赛启动仪式,宣告项目“比安全、比质量、比进度、比形象,创建精品工程”的誓师出征。活动中,“党员突击队”“青年突击队”“杨连第队”三面旗帜迎风招展,这是血脉的命名,更是使命的托付。活动中,全国“最美铁路人”荣誉获得者——洛阳工务段李玉斌动情讲述八号桥往事,当泛黄的《人民日报》记载的英雄报告再度响彻会场,一种滚烫的力量在每个人胸中升腾。
攻坚克难的决心
3月24日跑步进场,这支铁军便开启与时间的竞速:5天完成49名管理人员取证上岗,13天驻地建成投用……“上场即决战”的雷霆节奏,只为抢赢施工窗口期。
真正的考验在高坡深谷之间。故二隧道位于三门峡市灵宝市故县镇东北侧,隧道进出口线路顶部为高陡仰坡,铁路线路标高与沟谷高差近30米,前期现场调查时无道路可达施工地点,路基下方的一座过水涵洞仅高约2米、宽1.5米,一人堪堪通过。材料设备如何运抵现场?填筑好吊装平台再施工,等待的时间势必旷日持久;使用大型无人机飞跃铁路线路吊装材料,又会影响营业线的安全。
为尽快打开人工挖孔桩施工工作面,建设者目光投向历史深处——一支特殊的“骡马运输队”踏上征程,上演铁路旁的“茶马古道”,驮着水泥砂石的骡马,沿着狭窄的过水涵洞蜿蜒前行,累计转运材料超1300吨,既护住青山绿坡,更为人工挖孔桩抢出时间。
上场初期采用骡马队运输材料(沈正华 摄)
更大的挑战在桩基施工。进口1号桩紧贴既有线,边坡垮塌风险如利剑高悬。项目创新采用“先固坡、后施工”策略:以坐浆法精准堆叠土袋,构筑起稳固桩基平台。此招一举三得——消解滑坡之危、守护行车安全、缩短工期30%。
“困难的时候就想一想杨连第修复八号桥,总能获得一些激励和启发。”回顾这一路的克难历程,项目管理组经理史雪辉说。
守护安全的恒心
陇海线运输繁忙,日均开行客货列车超200对,不到五分钟就过一趟车。项目安全部副部长周灵辰介绍,既有线施工,最重要的是守护安全,最难的也是安全。“当年铁道兵冒着炮火抢修,徒手登高是战争年代的无奈之举。和平年代,安全管理马虎不得。”
如何守护营业线的安全?答案是:落实郑州铁路局“严肃 严格 严谨”的要求。缆线探挖迁改施工中,项目部选派一支经验丰富的四电迁改队伍,严格落实“先探后挖”的要求,使用经过特殊钝化处理的铁锹轻掘慢探,每5米开挖一道横向探沟,将电缆探出来、挖出来、包起来、标出来、看起来,“五步工作法”确保施工过程中的缆线安全。项目还引进列车预报装置,与安全防护人员配合,一旦远方来车,几台高音贝喇叭就会同时工作,提醒工人停止作业,注意下道避车。
进行班前教育(沈正华 摄)
项目风险最高的施工环节,是分多次将44榀巨型钢波纹板从场外吊装到线路内的侧墙上,涉及Ⅰ级封锁施工4次,Ⅱ级封锁施工1次。每次封锁施工,作业时间仅有110分钟至150分钟,且吊物需横跨接触网。项目编制专项施工手册,多次在线外进行试验吊装,对作业流程、开通条件确认等进行反复优化,公司专家组在现场全程坐镇,终令44榀“钢铁铠甲”提前安然落位。
安全之网更需人文温度编织。每天的班前安全教育,包含风险要点抽问、防控措施详解,答对者获赠小礼品,安全意识在轻松互动中深植人心。五月初,故县镇卫生院医生携设备进驻工地,血压、心电图、血常规检测为工友健康护航。酷暑来袭,项目调整作息时间,并为工友发放防暑药品。进行波纹板吊装时,项目备好“空调背心”,储备降温冰袋,为工友夏日作业保驾护航。此外,还有一次次消防、防洪、防断缆演练,将“安全共保”从口号淬炼成本能。
夕阳熔金,44榀银灰色的波纹板如同新生的钢铁脊梁,在故二隧道口折射出璀璨光芒。远处,陇海线上列车风驰电掣,汽笛声与七十多年前英雄奋战时的号子遥相共鸣。
凝望蜿蜒的铁路线,王定宏说:“能和企业先辈一样,守护国家大动脉安全畅通,是我工作以来最光荣的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