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凝土拌和站轰鸣的设备间,在原材料堆场扬起的粉尘里,总有一个佩戴驻队党代表袖标的身影穿梭其间。他是政策法规的“传声筒”,是安全生产的“守门人”,更是一线工友的“贴心人”。他以“红色纽带”串联生产链条,将党建工作嵌入拌和站管理的每个环节,用“党建精度”提升“生产质效”。今天,让我们聚焦一公司武松高速项目拌和站管理中心驻队党代表董世宇的实干故事。
料仓与操作间的“双料管家”:以规范与技能夯实生产基石
拌和站原材料管理曾是“老大难”,董世宇带着《设备物资进场验收管理办法》蹲守料仓,创新“三查三对”制度,设“制度执行红黑榜”,让每车料都“过筛子”,过磅员老黄感慨“老董比质检工程师还严格哩!”。
针对新工人安全意识薄弱问题,他编印《拌和站十大风险点图解手册》,将规程化作漫画口诀;适时举办“擂台比武”,让老操作员演示实操技能,优胜者可去“积分超市”换劳保用品。他还借安全生产月竞赛、生产例会开展培训,帮助工人补技能短板,筑牢安全防线。
开展党代表派驻班组对接会(刘玉良 摄)
中控室与工区的“破局能手”:用调度与攻坚破解生产堵点
面对观音寺长江大桥边跨施工混凝土供应紧张难题,董世宇连夜绘“调配作战图”,建“动态库存台账”,靠错峰运输提升效率,为世界梁宽最宽、重量最大的混凝土节段梁施工提供保障。
他牵头成立“青年突击队”,带10名青年骨干定“引桥施工周计划”,让施工“像上了润滑油的齿轮”。青年突击队员周明赞叹:“董工的点子总比困难多,现在生产线开足马力,进度拉满。”
指导实验(刘玉良 摄)
宿舍与生活区的“暖心使者”:以真情与关怀凝聚工友力量
董世宇手机里存着10余名工友的家庭档案,笔记本记满“小诉求”,解决一项就用红笔勾销。得知王师傅犯了腰疼,他主动协调班组临时调整排班,并及时联系其家属,工作之余还会从食堂打包热乎饭菜送去他宿舍,让王师傅的妻子能安心照顾病人。
他推动建立完善“工友积分制”,工友参与专题安全培训、提合理化建议、上报安全风险可累积积分,换生活用品、防暑降温品或劳保用品。“在这里干活像在家一样,有困难找老董准没错。”湖南焊工陈师傅笑着说,他刚用积分换了两瓶洗发水。同时,他推动在拌和站建成“党建文化长廊”,并在传统节日时组织“工地家宴”,让远离家乡的工友们感受到浓浓的烟火气和归属感。
同班组人员交流(刘玉良 摄)
设备与现场的“安全卫士”:凭铁律与防控守护生产底线
“限位器失灵必须立即整改!”凌晨3点,董世宇紧盯搅拌机限位开关。他制定“三查三改”机制,严查设备隐患。针对车辆盲区,他牵头装360度监控,划“安全黄线”,组织“防御性驾驶”培训。自他驻队后,拌和站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为打造平安百年品质工程添力。
从料仓到操作室,从生产线到生活区,董世宇以“脚底沾泥”的务实作风,将“六抓”任务化作破解拌和站管理难题的“金钥匙”,在平凡岗位上诠释着驻队党代表的担当。正如他常说:“拌和站虽小,却是工程质量的‘心脏’,只有把党建工作嵌进去,才能让红色引擎释放最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