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小时涌水700立方米、突泥、涌水、超长断裂软岩大变形,这是千里滇中引水“第一隧”施工现场的真实写照,在中铁十四局承建的香炉山隧洞1-1号工区施工现场,一场“孙大胜”智斗“水帘洞”的好戏正在上演。
涌水如瀑的攻坚前沿
水雾弥漫中,一道身影逆着“瀑布”前行,安全帽上的头灯在水雾中划出亮线,湿透的工装紧贴脊背,这位被同事们亲切唤作“孙大胜”的“洞主”,正带领众人上演铁建版“引水取真经”。
工作中的孙胜利(中铁十四局三公司 供图)
“孙大胜”本名孙胜利,是1-1号工区负责人。同事评价他“孙经理身手灵活,好似水帘洞中的‘孙大圣’”,他那精瘦的身形,自如地穿梭在狭窄的隧洞里,加上“胜利”这个自带锐气的名字,“孙大胜”的名号在工地上越叫越响。
但香炉山的“水帘洞”可没有花果山的旖旎风光,只有随时可能突泥的破碎岩壁和无孔不入的地下涌水。作为滇中引水源头关键工点,开工以来,1-1号主洞日均排水量就够灌满1.5个标准游泳池,线路穿越富水破碎带与高地震烈度带叠加区域,施工难度位列全线榜首!
逆水而行的大胜神通
面对这取经路上的“水难”,孙胜利真如大圣般身怀绝技,总能在难题面前“降妖除魔”,“火眼金睛”是工友们对他的一致评价!
洞内350米高压扬程排水系统,牵动着五台1500W抽水设备,负责洞内排水任务。然而,380伏高压电缆与长达3公里的送风管道,在潮湿环境中交织,水、气、电“三患”环伺,安全风险极高。每天,孙胜利都要在斜井与主洞间往返近5公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中穿梭。水雾模糊了护目镜,他就用袖口蹭蹭继续巡查,灰尘呛得人咳嗽,他仍会紧盯设备运行细节。4年来,在模糊水气中,他精准捕捉过20多次设备故障的微小火花,提前将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保障了水电线路在复杂环境中始终安全作业。为破解疏水排水难题,他带领团队反复试验,设计“分级排水方案”,按水压、流速梯级处置,将月均涌水导致的误工时间从7天压缩至3天,为洞内排水装上“加速器”。
深入掌子面检查的孙胜利(中铁十四局三公司 供图)
在工程攻坚中,孙胜利更像施展“七十二变”,在多个角色间无缝切换。开挖时,他是“安全员”,每天带着手电筒巡查掌子面,敲敲岩石听回声,用手摸岩壁湿度,一旦发现松动迹象立刻喊停施工组织撤离。验收时,他是“质检员”,掏出卷尺量钢筋间距,误差超1厘米必须返工,用检测锤敲击初支面,每一处空鼓都逃不过他的耳朵。钻研时,他又是“技术员”,灯下对着地质报告画草图,反复优化爆破参数与支护结构,成功攻克软岩变形、突泥涌水等多个技术难关。
初心引路的大胜使命
胸前的党员徽章,是“大胜”的动力源,更是“紧箍咒”。他时刻牢记党员身份,在三个分部中做出表率。
24年汛期时,隧洞日涌水量骤增至每小时1000立方米,上游掌子面瞬间成了“泄洪道”,导致施工被迫中断。积水深及腰部,混杂泥沙,不仅增加塌方风险,也严重影响人员通行安全,施工进度受到严重制约。
得知险情后,孙胜利第一时间指挥挖机在三岔口筑坝疏水,并调配大功率设备抢排积水。他带头跳进齐腰深的冷水里,组织人员将配电柜和小型设备转移至台车高处避险。同时,逐一加固边墙的高压风管和水管,防止浮力造成设施脱落。经过20小时连续鏖战,由他带领的突击队成功消除一场临时危机。此时,他顾不上满身的疲惫,组织技术人员继续排查安全隐患,待全部险情处置完毕,他才走出隧洞,天空刚泛着鱼肚白,插在洞口的党员先锋队的旗帜迎风飘扬。
目前,香炉山隧洞上游段已顺利贯通,为滇中引水工程源头段早日通水奠定关键基础。问及建设感悟,孙胜利望向尚未贯通的下游主洞,眼里闪着光:“咱们铁道兵传人,就算是在‘龙宫’里,也能凿出一条路来!”
话音落,他转身走向洞内深处,手电灯光刺破弥漫的水雾,在幽深隧洞里拉出长长的光轨,恰似齐天大圣驾云前行的闪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