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泉(中)创新工作室对移动模架施工工艺进行革新
近年来,十四局二公司充分发挥劳动模范、高科技人才的骨干带头作用,积极创建科技创新工作室,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实现降本增效,推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该公司已成立科技创新工作室10个,创造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
成立于河北衡水的徐渭泉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徐渭泉是公司桥梁施工专家,“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者。公司承建的石济客专衡景特大桥,全长29.6公里,采用移动模架施工。针对这一高新技术,工作室发明了内模拼装模具、分段绑扎胎具,使移动模架施工进度不断刷新,由最初的30天一孔提高到12天一孔,创造了国内同等跨度移动制梁施工的最高记录。比业主下达的节点目标提前80天,完成全线43孔移动模架现浇梁施工。此外,工作室还研发出“桩基可循环利用吊筋”、“桩基混凝土超灌预警装置”、“承台可循环利用架立筋”等20多项技术成果,节约成本430万元。
成立于山东泰安的李红英创新工作室,是公司首个成员“档次”最高的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李红英服务基层20多年,先后荣获“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称号。工作室9名成员,其中教授级高工3人,高级工程师3人。在邯黄铁路施工中,为解决跨大广高速公路特大桥原设计跨卫千渠占用耕地多、易污染水域的难题,李红英带领工作室进行技术攻关,采用连续槽形梁加封闭式防护罩施工工法,能减少占地面积、降低投资,并减轻噪音、保护水域,是首次在铁路上采用整体加设封闭式防护罩的设计,为我国铁路施工领域增添了一项技术专利,总结的“大跨度跨河带封闭罩连续槽形梁施工工法”获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工法一等奖、山东省工法等荣誉。工作室研发的“钢筋笼撑筋回收利用”、“无盖重分段前进式注浆”等技术课题,为企业带来可观效益,共节约成本3000多万元。
目前,该公司遍布于6个省份的创新工作室,成为当地建设的科技先锋。刘明才创新工作室,在广东潮惠高速建设中,采用超前小导管、超前支护、地质“素描”预判等,克服了双洞长10248米的莲花山2号隧道600米埋深、单洞开挖断面170平米的长、大难题,使隧道右洞提前胜利贯通,项目部被广东省交通集团评为“平安工地”创建示范标段等荣誉;梁金宝创新工作室,在湖北利万高速公路建设中,采用控制注浆技术注浆封堵岩溶水,攻克了有“土木工程禁区”之称的齐岳山隧道溶洞发育及地下暗河难题,确保隧道顺利贯通。并带出一批修路架桥的能工巧匠,他们的QC小组两获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二等奖。
02李红英(左2)创新工作室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
在刘明才创新工作室的技术攻关下,莲花山2号隧道标准化施工成为全线观摩学习的标杆。
梁金宝创新工作室为齐岳山隧道胜利贯通提供了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