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先进模范 光耀铁建 > 先进人物

崔现良:敢闯技术“无人区”的创新尖兵

作者:杨蕾 时间:2025-06-11

从鲁班奖工程昆明南站、吉安西站,到丹阳站、庐山站,崔现良在十余年站房建设征程中,始终坚持扎根一线、深耕技术,从基层测量员成长为项目总工程师,在被誉为“最难啃骨头”的庐山站改造工程中,带领团队突破多项技术壁垒,一举创造了站改工程跨线顶推施工中宽度、重量、面积、滑轨数量四项世界纪录,为今后上跨铁路繁忙干线高效安全建设大型站房改造工程提供了技术经验支持。

崔现良(左二)与项目团队研究施工方案(中铁建设总承包公司 供图)

扎根一线初心如磐破困局

庐山站是京港、武九、等重要铁路干线的交汇枢纽车站,也是全国第二例采用“上进上出”式旅客流线客站。“安全高效地在10条运行列车的干线上建造3万平方米跨线高架候车厅”,即使经历过多个站房、站改工程的洗礼,崔现良仍然觉得“在挑战世界级难题”。

崔现良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南北两侧异形钢结构弧形雨棚的跨线吊装。庐山站钢结构弧形雨棚均横跨昌九城际铁路且覆盖于一、二站台之上,南北侧弧形雨棚高差均9.2米,总重分别为127吨、106吨,是非对称大跨度高落差异形曲面结构。这样规模的异形钢结构营业线跨线吊装,在国内尚无先例可循。

“如何将重达上百吨的异形钢结构弧形雨棚安全横跨昌九铁路营业线安装就位?”为找到这一问题的最优解,崔现良将办公室搬到施工现场,带领技术团队利用Tekla、MIDAS、BIM等技术全程动态模型,对4点吊、6点吊、8点吊和10点吊工况进行上百次模拟,全方位对比分析,最终成功找到最佳受力平衡点。面对路局对营业线施工的严格审批,他带着100多页验算报告和BIM模拟动画视频,多次与路局、设计单位沟通协调,用专业数据和方案成功为工程争取到宝贵的200分钟“天窗点”。

为保证整个流程在“天窗点”内完成,吊装前他亲自给所有参与施工的管理人员、班组和工人交底,确认所有动作都精确到秒、责任到人。当南侧雨棚精准落位时,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是国内首例大跨度钢结构弧形雨棚跨线吊装的成功,积累了站房雨棚跨线施工技术领域宝贵经验。

创新攻坚敢闯技术“无人区”

随着工程推进,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庐山站东站房顶推钢结构由候车层桁架、换乘通廊及天桥等5个单体组成,总宽176米,总长90米,顶推总重量约为4300吨、覆盖面积达15840平方米,相当于38个标准篮球场。由于各结构间的造型、刚度、受力等均不一致,因此要顺利将如此大体量钢结构组合体横跨10条铁路营业线,过程中变形控制难度较大。

崔现良敏锐捕捉到桥梁顶推工艺的借鉴价值,带领团队开启了为期三个月的“跨界攻关”。他们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铁路站房技术标准、路桥施工建设资料,结合现场实地情况对工程的结构进行研究,请教10余位桥梁与钢结构专家并进行11次专家论证,最终提出“工厂分段制作+现场单元组拼+数控液压同步顶推”的施工方案。

同时,他带领项目团队自主设计独特“子弹头式”上导梁,创新采用振弦式应变传感器系统、夹轨器自锁技术、空间限位转换技术,引入新型材料MGE板代替传统材料等科技创新,解决了顶推过程中各项难题,完成世界首例大型站改钢结构整体跨线顶推施工,一举创下宽度、重量、面积、滑轨数量四项世界纪录。

匠心传承铸就技术新标杆

崔现良始终坚信,攻克技术难关不是终点,沉淀创新成果才是永恒追求。在庐山站建设期间,崔现良带领团队形成发明5件、实用新型5件、外观设计2件、软著2件、工法2项、论文4篇、QC7项的出色技术成果,为国家铁路站房改造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从测量仪器的精准调校到BIM模型的三维推演,从高空吊装的毫米把控到顶推轨迹的数字孪生,崔现良用1000多个日夜的坚守,诠释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不仅是精益求精的专注,更是敢为人先的担当。

如今,崔现良又踏上新的建设征程。在他眼中,每一座拔地而起的站房都是时代的注脚,而他始终是那个手握图纸、心怀匠心的追梦人,用创新突破更新着高铁站房建设的标准,用责任担当书写着交通强国的答卷。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8414号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四十号 邮编:100855 维护: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