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党的建设

从 0 到 N,解锁创新工作室破局密码

作者:周潇 贺可玲  时间:2025-05-06  【字体:

创新之路,道阻且长。如何推动创新工作室从“自然生长”迈向“有章可循”?怎样激活职工创新动能,让成果落地转化,突破“卡脖子”难题?在中铁十四局铁正公司,创新工作室历经近8年发展,交出亮眼答卷。

2017年起,该公司开启创新工作室建设之路,从“郑灿伟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授牌起步,秉持“培养一个、成熟一个、命名一个”理念,逐步拓展至13家。2024年,结合发展方向重组为8家,构建4个特色创新联盟,目前在制度、场地、课题、人才、运行等方面形成成熟体系。

构建高效机制,让创新“有章可循”

“创新工作室刚成立时,往往大家都热情高涨,但是如果缺乏规范管理,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有了创意也难以落地。”该公司首个劳模(先进职工)创新工作室带头人郑灿伟说道。

为做好制度保障,该公司先后出台多项管理办法,涵盖创新工作室、技术创新考核、重大课题竞聘等。实施总部和基层两级联动管理,设立专项领导小组,确保创新工作“有人管、有人推、见实效”。持续完善场地建设,配备创新活动场所,划分展示区、工作区、活动区等阵地。日常运行采用“月调度、季推进、年总结”模式,借助科技部门推进会梳理创新进展。在资源支持上,按不低于年度营业收入4%投入科技创新专项经费,工会设立专项支持资金,同时在薪酬晋升、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创新职工优先,充分激发职工创新热情,让职工免除没时间、没场地、没资金等后顾之忧。

铁正公司劳模(先进职工)创新工作室场所(宋青 摄)

搭建人才通道,让创新“有人可用”

“刚来的时候,我对很多技能都不熟悉,师傅不遗余力地向我传授试验实操技术、新标准方法、数据处理、论文撰写等专业知识。”2023年“金牌师徒”获得者隋雨静感悟着“导师带徒”带给她的成长收获。

该公司依托创新工作室,广泛开展技能竞赛、成果分享等活动,选送优秀技能人才参与省市及行业竞赛,以赛促提升。采用“导师带徒”全覆盖培养模式,采取“一带一、一带多、多带一”的培育模式,为企业输送近200人,其中50余人成为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其中,郑灿伟创新工作室培育出了“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山东省五一巾帼标兵”带头人等先进典型,该创新工作室也被评为“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实现了以示范引领凝聚科研团队,人才培养薪火相传。

耿靖玮劳模(先进职工)创新工作室工作研讨(周潇 摄)

推动成果转化,让创新“有利可图”

“当自己参与研发的项目成功落地,为企业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时,那种成就感无法用言语形容。”创新工作室领衔人物耿靖玮说道。如今她与团队研发的盾构机盾尾密封油脂的全自动生产线已在泰安投产,该生产线的年产量可达4000吨。

聚焦企业转型,针对“卡脖子”技术,该公司采取“揭榜挂帅”的模式,定向分配任务至各工作室,要求每年至少立项1个课题或项目,确保每两年有1-2项成果获认可。目前,8个工作室共承担在研课题20余项,先后开展了智能检测机器人、工程健康生命监控监测系统、新型建筑材料、砼试模等十余项产品开发项目,“轨道交通工程运营期健康诊断及风险智能防控关键技术”“UHPC超性能混凝土制备及性能研究”等多项技术成果获得“国际领先水平”“国际先进”的认定,助力公司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获评“中央企业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先进职工)创新工作室研发成果展示(周潇 摄)

“以前总觉得创新是遥不可及的事,但加入创新工作室后,发现创新就在日常工作中。”创新工作室2023年新学员袁野说道。

完备的制度、完善的场地、充足的资金、专业的人才……全方位的保障,才能让职工毫无顾虑地将“金点子”变成“金钥匙”。职工以智慧赋能企业,企业以平台成就职工,这种双向奔赴的交融,化作企业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上破浪领航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