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党的建设

文明创建:让硬核工程更有“软实力”

作者:王潇珩  时间:2025-07-21  【字体:

今年,中铁十四局隧道公司以优异成绩通过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复评,第四次延续“全国文明单位”这一国家级荣誉。自2015年首获该称号以来,该公司始终将文明创建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抓手,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党建领航、文化铸魂、创新驱动”为主线,走出了一条基建行业特色鲜明的文明创建之路。

党建领航,筑牢文明根基

“现在有问题直接在党建联盟群里咨询,发动区域联盟力量,问题解决得快多了!”济南地铁4号线项目技术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该公司党委创新建立区域“党建联盟”机制的成效。该公司党委创新建立区域“党建联盟”机制,通过“书记轮值制”,统筹京津冀、深圳、济南、青岛等8大片区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互动交流,激发基层活力。“联盟建立后,我们开展季度性‘安全联检、技术联创、资源联享’等‘六个一’协同行动,以区域协同助推整体提升。”济南联盟轮值书记杨庆昌介绍。

50多名青年职工聆听了一堂“掌子面上的党纪课”(赵中航 摄)

该公司将“党建+”工作模式,深度融入生产经营。在京唐城际铁路项目,创新开展“掌子面上的党纪课”,把廉政教育课堂搬到地下40米的施工一线,结合施工生产实际筑牢廉洁堡垒,特色做法登上《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与北京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持续7年开展共建合作,形成了“组织联建、难题联解”的长效机制,相关经验在中铁十四局推广......通过系列举措将党的建设作为文明创建的根本保证。

文化浸润,锻造企业精魂

该公司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矩阵,依托中铁十四局“实干家”文化体系,创新构建31464“精进者”文化理念体系,将其核心内涵融入党建引领、群团协同、制度创新、施工攻坚全链条,驱动转型升级。依托企业文化理念体系,衍生出“利刃”人才培养品牌、“洞达”廉洁文化品牌、“洞见”融媒品牌、“青年论坛”团青品牌、“金牌工匠”工会品牌等品牌矩阵,并通过开展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文艺比赛等活动,让文化浸润深入人心。

先进模范“做盾构机眼睛”的李维川(钟行利 摄)

文化创建注重典型引路,该公司以新春走基层、五一劳动节期间坚守岗位等节点为契机,深入挖掘先进典型人物,涌现出“做盾构机眼睛”的李维川,“驾驶钢铁巨龙的技术能手”魏哲等多名优秀典型,先进典型故事在《求是》杂志、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广泛刊播。“看着自己建设的工程在省部级媒体平台频繁亮相,觉得很自豪,很有成就感,越来越有干劲了。”李维川的话语道出员工归属感与荣誉感。

创新驱动,释放发展动能

该公司正以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为引擎,将一项项硬核技术与复杂工程深度融合,在降本增效、保障安全中释放澎湃动能,驱动着大国工程向智慧、高效、绿色的新文明建造境界加速升级。

走进深圳地铁16号线二期装配式车站施工现场,预制构件拼装有序,现场干净整洁。“依托科技创新工作室等方式,我们突破了地铁车站装配技术瓶颈,成功建成大湾区首批装配式车站,整体装配率超过90%。”技术负责人房孝禹话语中透着自豪。与传统现浇车站相比,该项目建设的3座装配式车站在施工期间建筑垃圾减少90%,碳排放降低30%,现场作业人员也从传统的200余人减少至40余人。“这实实在在地践行了‘四节一环保’的文明施工和绿色发展理念。”房孝禹补充道。

津潍高铁津沽海河隧道“津城一号”盾构机始发(范少文  摄)

创新之力同样贯穿于重大工程攻坚中。在津潍高铁“千里海河第一隧”津沽隧道,面对+160倍高盐腐蚀环境的严峻挑战。“我们创新应用了中盾克泥效技术等系列工艺,构筑起滴水不漏的防渗‘金钟罩’,”工程部杨鹏飞介绍道,“最终将地层损失率严格控制在0.5%以内,保障了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津城一号’的安全穿越。”

站在“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节点,中铁十四局隧道公司将以此次全国文明单位创建为新起点,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和生产经营的有机融合,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创建、抓好创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切实把创建成果转化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