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外景
6.7万个附属配件,如何实现每个环节的精准对接?紧邻石家庄市区,环保形势严峻,如何除尘减排?近20米高空、3.5万条钢梁及檩(拉)条吊装,如何保证人员安全?十七局五公司行唐装配产业园项目落实该集团公司“项目管理年”各项决策部署,以精度控制、绿色环保、安全管控为着眼点,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在钢结构领域踏出一条新路。
作为践行河北省装配式建筑“十三五”发展规划,“依托石家庄布局综合型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全省”的具体举措,行唐装配产业园建成后将全过程融合智能化生产及信息化管理系统,大力推广绿色建材,加速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进程,打造集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的绿色高新装配式建筑龙头企业。
精益求精“搭好积木”
项目主体工程生产车间厂房外部结构和土建工程既是相互关联的整体也相对独立。“5.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我们像搭积木一样将3000个地脚螺栓、2.7万套高强螺栓、335根实腹钢柱、3150米天车轨道、1000余条预埋管线等共计6.7万个预制配件安装起来,每个结构配件必须精准到位。” 该项目经理王成波介绍。
地脚螺栓不仅是整个钢结构厂房抗震的“定海神针”,也是独立基础与钢构件连接的接口,地脚螺栓位置偏差,厂房钢结构钢柱不在同一轴线,将导致天车无法吊装。施工前,项目测量人员使用全站仪对每个地脚螺栓的位置进行定点校正,并进行3至5次复测,确保所有地脚螺栓在同一轴线且轴线间距符合设计要求。为防止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中造成位置偏移,项目还特制辅助钢筋架将每个地脚螺栓加固。预埋型钢作为自动化生产线设备行走轨道主要预埋件,标高误差必须控制在±2毫米以内,否则将造成流水线模台“跳车”,影响生产安全和效率。同时,1000余条预埋管线位置复杂,小小的偏差将会对厂房供电、供水、供气等产生影响。“我们在电脑上多次推算,精准定位每个轨道、管线的最优位置,从测量放样、坑道开挖、钢筋绑扎、型钢预埋、模板支护等全流程着手,使用全站仪、水准仪反复调整标高,多管齐下保证精度,实现了所有配件、预埋结构的一次成型。”该项目总工李长帅说。
精心描绘“绿色画卷”
近年来,项目驻地石家庄市针对雾霾治理采取了一系列更为严格的举措,而施工现场距离最近的县城只有5公里,距离石家庄市区仅有20公里。如何在施工过程中减少施工扬尘,贯彻绿色施工理念,成为项目面临的一大难题。
走进项目大门,整齐、干净的二层办公楼映入眼前,蓝色的玻璃倒映着不远处的钢结构厂房,科技感十足。与普通的活动板房不同,该办公楼为装配式模块房,40余个房间相对独立,一次组装成型,房间与房间的拼接无需打钉打胶,整个建设过程不到7天,没有产生任何建筑垃圾。该模块房墙体采用复合材料,采光度高,箱体间拆装方便,可循环使用5至8次,为项目临建建设节省近百万元。
施工过程中,项目结合施工实际和当地要求制定了绿色施工专项方案。当地春季多大风天气,早晚风力较大,极易引发施工扬尘。在主体工程施工过程中,项目依托园区永久性围墙搭建严密的施工围挡,对6万平米的裸土全部采用绿网覆盖,全力做到现场百分百围挡、裸土百分百覆盖等“七个百分百”要求,并安排专人定期排查,及时覆盖、更换破损部位。项目还安排了三辆洒水车并配置雾炮机对占地近270亩的施工现场不间断洒水降尘,基本实现了无尘作业。
全员联动系牢“高空安全绳”
“有施工人员高处坠落,迅速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救援人员根据指挥立即对坠落人员进行临时救治,并送至附近医院接受治疗。整个过程仅持续十分钟,各个小组处置迅速,井然有序,圆满完成伤员救治任务……这是行唐装配产业园项目高空坠落应急救援演练的现场。类似的安全应急救援演练项目已开展3次。
行唐装配产业园项目钢结构生产车间厂房钢梁、檩条、防火喷涂、围护结构等相关作业全部在近20米的高空进行,织密高空作业安全防护网显得尤为重要。项目从安全培训着手,将入场安全教育培训和早交班安全交底相结合,在施工现场入口专门设立安全防护用品取用点,强调高空作业注意事项,检查防护设施,全员绷紧安全弦。项目专门制定了《高空作业安全施工方案》,屋面施工过程中搭设安全作业平台,拉设高空作业“生命线”,所有高空作业人员必须系挂安全绳,特种作业人员全部持证上岗。同时,项目在生产车间屋面上空设置多处视频监控设备,实时监控高空作业安全行为及施工质量,为高空人员、机械安全施工保驾护航。多项防护措施的落实,实现了项目安全生产零事故,施工质量有保证。
多管齐下保精度,节能环保护环境,落实责任保安全,十七局五公司行唐装配产业园项目稳中求进,土建工程、钢结构工程、围护结构工程、水电气安装工程、装饰装修等各项工序无缝衔接,向6月30日试生产目标发起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