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线风采

夏春阳:十余年工地“精算师”,算好项目“精细账”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董慧慧 梁璐璐  时间:2025-03-10  【字体: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是工程建设好时节。在刚刚开工的中铁十四局宜涪铁路项目,夏春阳和同事们正在为前期策划工作紧张忙碌着。

夏春阳是一名成本管理人员,从事工作15年来,他深谙“精打细算”之道,将“算得清账目、管得好成本”作为工作追求,用专业和耐心,将每一项成本都打磨得精准无误;用智慧和谋略,为公司降本增效开辟出一条条康庄大道。

十余载春秋更迭,记录着夏春阳砥砺深耕的成长蜕变,也是他对项目精细化管理的生动实践。

工作中的夏春阳(梁璐璐 摄)

2010年夏天,夏春阳被分配到沪昆高铁项目,那时,他对成本管理的认知还停留在字面上。为了帮助他快速入门,师父带着他天天跑工地,查机械人员数量、认识建筑结构物。有时弄错了机械型号,弄得同事啼笑皆非。他便心里暗暗发誓,更加刻苦用功,那时,白天他常常在工地待一天,带着问题回来,晚上看图纸、查资料,请教大家。后来,他从工地带回来的资料再也没出错。师父说,他打了一个好基础。

“从一名普通学员到业务主管,我花了五年时间。”夏春阳坦言,成长离不开百倍的努力。在参与沪昆高铁建设期间,他每天奔波于工地和项目部之间,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认真收集、核算每一项经济数据,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积累与提升,让他的业务能力逐渐精进,最终实现了从“小白”到骨干的蜕变。

2014年,夏春阳从贵州来到广东。此后的十多年来,他扎根南粤大地,在更为严格、更为规范的标准下,迅速完成从高铁到高速公路项目的转变,和同事们兢兢业业、深耕细作,为项目效益提升保驾护航。

现场管理是基础,报表账面做得好不如现场管得好。在该公司潮惠高速项目,夏春阳常常整天“泡”在工地。有人说,成本管理不是坐办公室分析数据和资料的吗?其实不然,他认为只有回归现场,将项目精细化要求一件件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开源节流,保证项目效益水平。

“围着工地转,服务在一线。”夏春阳回忆说,当时项目工期紧、任务重,他和团队深入每一个施工环节,详细了解人员和机械设备的配置情况。优化资源就是创造效益,为了达到最佳的资源配比,他们常常在施工现场就地召开调度会,根据项目推进计划,迅速调整人员和机械的配置,哪里不足就增补,哪里富余就调配,确保每一份资源都用在刀刃上。莲花山2号隧道贯通任务尤为紧迫,他们安排双向掘进,并时刻紧盯人员和机械的配置,既要避免不足影响进度,也要防止过剩造成浪费。为了抢抓工期,有段时间,他们甚至每人承包了100米的隧道边沟淤泥清理工作。

夏春阳(左)在工地检查(梁璐璐 摄)

除了干好日常的工作,夏春阳的脑子里总是紧绷着一根弦——如何为项目部开源节流。

节流就是扎紧钱袋子。工作久了,有了经验,他的数据“神经”变得很敏感。每月,他们都会牵头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大家坐在一起,对材料节超进行分析。有时候尽管数据是节余,他也会格外谨慎,倒回去反复查看相关数据,验证其准确性,生怕有错误。有一次,他发现有个数据统计不准确,造成了后面一系列数据的偏差,及时进行了更正,并重新做了经济分析,确保整个施工生产的有序推进。

谈成本,要从细微处着手。面对材料超耗数据比较大的情况,夏春阳会联合工程部、物资部深入一线,对相关工序进行研究分析,找出材料超耗的原因,再重点解决。有一次,根据钢筋超耗,他们发现桩基钢筋笼支撑筋可以反复利用,便立下规定,要求施工班组严格执行,节约了一部分钢筋用量。

在怀阳高速项目时,涵洞盖板设计采用先预制后吊装,由于盖板体积大,吊装费用高、风险大,夏春阳和同事根据实际需求,联合设计单位对施工方案进行改良,最终采用现浇工艺,大大提高了工效和安全性,节约了成本。

夏春阳(中)与同事们交流工作(梁璐璐 摄)

工作中,夏春阳经常被问:做好成本管理的关键是什么?经过十几年工作实践,他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精细、严谨、高效、创新。

一路走来,夏春阳不断成长蜕变。他深知,成本管理是一个永不停歇的学习实践之旅。展望未来,他会带着这些宝贵的经历和感悟,继续将项目精细化管理的种子深耕在工地上,管好项目经济账,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