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标准管理提升工程品质 以文化自觉激发文化自信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质量第一”是我国一以贯之的质量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要求。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推动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以提升企业综合管控能力、管控手段,强化以科技创新引领、推行标准化管理落地,提升建设工程的品质。通过强化企业精准化的管理手段,科学化、规范化的严格的管理制度,强化执行力前移,培养企业员工的文化自觉,激发全员的文化自信。实现建设技术、生产手段升级发展,优化组织结构和管控格局,转换增长动力实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终极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谁掌握标准,谁就占据制高点。他强调指出,加强标准化工作,实施标准化战略,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这就为我们强化标准化管理,实现企业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应该说,建筑工程的高质量,必然要以建立高标准的管理和作业团队,强化各类人员业务素质的同步提升和岗位职责,责任目标的精准定位,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机制为基础;以顺应新的历史条件下,行业技术的发展进步、应用先进的机械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科学化技术手段,实现人本要素与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科学规范的方案优化,精准化的过程控制,工艺工序的有效衔接,原材料等相关要素检测、检测的准确科学,对施工现场各类环境要素变化过程的精准把控。从项目定位基础工作、到工程建设全过程的标准化、精细化的有效管理等等。所以说,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和行之有效的手段,是提升建筑产品品质、打造精品工程,推进企业科学发展、集约化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随着建筑业改革发展向纵深推进,一系列围绕提升建筑业安全、质量以及改革创新的政策、政令、法规规章相继出台,为建筑业行业标准和建筑产品品质的提升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支持。但从宏观层面看,建筑业粗放型发展的态势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行业质量、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随着国家相关政策也越来越严格、惩处问责的力度越来越大,建筑业行业管理及作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相关基础资源要素的矛盾,成为从业者在当下急需破解的命题。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标志着国家主导建筑业改革顶层设计落地,建筑工业化、工厂化生产持续推进;到年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昭示着建筑业发展步入“质量时代”;建筑业企业“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等重大改革也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带一路、中国建造、装配式建筑、PPP模式等新名词也开始被更多的人所认知,成为彰显建筑业新常态发展的标志。它让建筑施工企业感受到更为广阔的机遇、更大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必然对企业人员结构、从业者及管理者的整体素质等资源要素,生产环境及生产工艺流程、质量及技术标准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要求。由此,建筑施工企业强化以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管理的是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
建筑施工企业的标准化管理顺应这个历史发展机遇期,推动行业标准、生产工艺标准的提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施工工艺的真情对接。经过一个时期的不懈探索,不仅为工程建设质量提升发挥主推作用,也为企业在行的历史条件下的升级创新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积累。中国铁路建设标准化坚持“人员配置标准化、管理制度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四个标准化为抓手。坚持“质量、安全、工期、投资、环保、技术创新控制”六位一体为载体,围绕铁路工程施工作业标准提升,管控手段、管理流程的精准定位,进行积极的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建设创新。各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也围绕强化建筑工程施工的标准化管理,推行标准化建设落地而积极工作。比如上海铁路局围绕标准化建设先后出台100多项相关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标准。成都、广州、武汉、乌鲁木齐等全国各铁路局的铁路建设主管部门也都精密围绕当地实际,按照铁路标准化建设的总体要求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创新实践,在施工中全面推行首件制成、建立各类管理及作业人员岗位说明书制度等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着标准化建设的内容。住建部针对工程建设标准存在的刚性约束不足、体系不尽合理、指标水平偏低、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专门研究出台了《工程建设标准体制改革方案》,坚持强化底线控制要求,建立工程规范体系;明确工程规范类别、层级;精简政府标准规模,增加市场化标准供给;明确标准定位。并对加强中国标准与国际、国外标准、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的对接,实施标准国际化战略,促进中国建造走出去提出新的目标要求。2017年,中国建筑业协会先后分三次在郑州、武汉、成都等地围绕建筑施工企业标准化管理、智能化、信息化控制进行了技术学习观摩交流,一般通过相互学习、互相交流,达到整体目标、方式方法的提升。随着工厂化、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施工生产中的广泛推广应用,在助推中国建筑业管理手段、管理标准和中国建造品质提升的同时,为中国建筑、中国建造国际化,实现为中国建造全面引领世界提供全方位的管理和技术支撑。
我们在加强行业规则、制度体现建设等硬件建设的同时,对作为建筑业从业者“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则显得更为重要。那就是企业文化的引领!记得有位供职于某高新技术企业的学者曾经把企业文化概括为企业员工一切行为规范的总和。细想起来不无道理;我们讲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而这种形态的形成则需要相应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在世界建筑业具有领先地位的中国铁建“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的文化理念,就是在继承作为这支钢铁团队的前身铁道兵精神理念基础上,汇聚了这个作为国家基础建设中坚力量的国有特大型建筑施工企业30多年搏击市场风云创新精神和职业操守,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实现企业全员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升华,还需要我们做出矢志不渝的奋斗。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程泰宁说过:文化自信必须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中国建筑施工企业由于队伍的形态及人员构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等诸多因素,因此其企业文化也表现出多种形态。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企业员工的文化自觉必须要以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的创新为支撑;文化的自觉自觉必然凝聚着建筑业全员文化业务素质的提升,文化的升级也必将与现代管理体系、管理理念相伴而生,相互促进;只有制度演变成为企业全员的自觉行动,其企业文化的张力才得以显现,我们也可以自豪的说实现了由企业管理到企业文化的演变,依靠企业战略转型,打造品质工程、精品建筑彰显企业的文化自信。中国建筑施工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也必然需要与企业文化的真情对接和深度融合,需要先进企业文化的引领。以文化力提升全员品质、以文化力激发全员干事创业的激情,以文化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是建筑业标准化管理的每项制度掷地有声,每项标准都能精准落地,实现中国建筑业的标准对接国际标准,全面领跑世界。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常态下,建筑业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面对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压力,建筑施工企业,必须站到历史发展的高起点上积极应对、主动适应、创新发展,树立全员的文化自信。坚持以标准化管理为切入点,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驱动下逐步走向融合。抓住转型机遇,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政策,以“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统领全局,高标准起步、高质量推进、科学化发展,推进中国建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建造大国向建造强国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