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战蜜蜂箐
胡清碧,铁道兵一师工程师,爆破专家,中共九大代表,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图为胡清碧(左二)在襄渝铁路指导施工。
我于1965年8月从成都铁路工程学校毕业,到铁道兵一师参军入伍。从此随部队转战南北19年,先后参加了成昆、襄渝、兖石铁路建设,直到1984年转业离开部队。几十年过去了,每当回想起军中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铁道兵战士艰苦奋战的场景总是一幕一幕地浮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令我难以忘怀!
会战蜜蜂箐便是这众多场景之一。
(一)
1966年,我们铁1师担负的成昆铁路一昆段(一平浪至昆明)工程,进入最为紧张的决战阶段。
蜜蜂箐2号隧道长1338米,在成昆线算不上长大隧道,但此时离铺轨最多只有半年时间,按当年铁道兵部队的施工技术水平,工期特别紧张。而这里西距广通还有30多公里,是从昆明铺轨过来的先经之地,所以工期只能提前,不能延后。
我们到新工点后,只简单安营扎寨便立即投入紧张的施工。在连续四五个月的时间里,部队每天4班倒,连轴转,没有休过星期天和节假日。时逢高原多雨季节,那条连接滇缅公路、跨过响水河、分岔通往3个洞口的施工便道,经常泥泞不堪,全靠施工部队在倒班间隙分段维修;否则,施工物资和人员都无法进出。连工程技术人员、营连勤杂人员都随叫随到,去完成物资装卸、现场清理等临时性工作,工地上整天一片忙碌。
(二)
蜜蜂箐2号隧道出口石质坚硬,施工中采用日式钻孔台车全断面开挖、毫秒电雷管爆破、锚杆喷混凝土支护等新技术。一营技术组内,我们几名刚分来的实习生被派去学习运用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我就到了导坑掌子面上学习毫秒电雷管爆破作业。
要熟练掌握这套新技术,不仅需认真学习相关技术理论,更要到现场实地观察,亲手操作,在不断实践中修正方案,寻得最佳爆破效果。我就坚持和钻孔班、爆破班一道,每天都到施工现场去,从选雷管、加工炸药包、装炮眼、连接爆破网络,到检测、起爆一道道工序去学、去看、去做,并把好关。有时还要登上台车,与钻孔班一起研究布眼、钻孔方案。每当炮声响过,我也和他们一样率先冲进现场,排除隐患,查看爆破效果,确认安全后其他施工人员才能进入。那时,爆破面上硝烟弥漫,粉尘像浓雾一样扩散。特别是导坑还未贯通时的掌子面,爆破后,浓烈的硫黄味和浓厚的粉尘往往让人睁不开眼、开不了口。施工每天4班倒,昼夜都分别有两次爆破作业。大家照顾我是女同志,开始只让我白天进隧道,晚上不让去,到放炮时间也不叫我。为了掌握夜班放炮的实情,我除了嘱咐爆破班同志晚上叫我外,还根据压风机房机器声响、停的规律把握时间,甚至在睡觉前多喝水,晚上好醒来,以免误时。
就是这样,从蜜蜂箐2号隧道开始,我便与爆破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那以后的铁路施工中,我曾亲手开展过无数次大、中、小型爆破作业。每当炮声响过,看到一座座山头被炸开,一条条沟壑被填平,在那里建成了路基、车站、桥涵时,心中总会涌起成就感和当铁道兵战士的自豪感;自己也逐渐从原来胆小瘦弱的小女兵成长为一名常年奔走在铁路工地上的女炮手。
(三)
在蜜蜂箐隧道会战中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有那场突如其来、惊心动魄的泥石流,以及面对灾难时,战友们表现出的英勇与顽强。1966年8月26日夜,我和爆破班随夜班连队一起进隧道继续施工。此前,阵雨已下了半个多月,当天深夜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当我放完炮,准备返回时,洪水已经漫入隧道口近一人深,无法步行出洞。战士们只好把我扶上运渣的电瓶车顶,送出了隧道。此时,四周全被隆隆的洪水声淹没。回到宿舍,水已漫入室内,鞋子、杂物都漂在水上。不多时,门外那块巨石突然被卷入洪水中冲出了100多米远。正当我们几个女同志紧张害怕时,营部电话通知我们紧急到隧道口上方的技术组办公室躲避。天亮一看,我们平时上下班往返的山沟已面目全非。2号、3号隧道之间的那座涵管,连同基础被冲出了100多米远,留下一个巨大的豁口。靠河边的房子没有了,营部的库房也倒塌在洪水中。这时,从二、三营驻地传来了更加不幸的消息:
昨夜凌晨,从大箐沟山顶下来的洪水和泥石,裹挟着1、2号隧道口之间施工的弃渣,形成了巨大的泥石流,瞬间填平了大半个山沟,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
早上,附近一团的战友给我们送来了馒头,可谁有心思吃呢?直到中午,教导员进行心理疏导,大家才慢慢止住悲伤。一连好多天,干部战士心里全都沉甸甸的,那两条山沟里的空气也显得格外凝重。
虽然遭受如此巨大的伤痛,但部队并没有垮下。大家一边寻找、掩埋烈士遗体,一边擦干眼泪,清除淤泥,擦洗机具,又立即投入施工。同志们决心化悲痛为力量,把遇难战友留下的担子挑起来。隧道施工一天也没有停歇过,这让我平生第一次深深体验到“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的精神。
我们一营在熟练掌握了日式台车使用的相关技术后,施工进度加快了许多,终于抢在11月底贯通了隧道,提前完成了施工任务。在铺轨机到来前,我们又整装奔向铁1师在金沙江的新黄段(新江至黄瓜园)施工管区,拉开了“苦战金沙江”的序幕。
当年,铁道兵战士就是这样心怀祖国,在“艰苦为荣、劳动为荣、当铁道兵光荣”的“三荣思想”激励下,从一个战场奔向又一个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