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听父亲讲过去的事情 | ||||
|
||||
我的父亲是个老铁道兵,1976年入伍,三十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施工一线,风餐露宿,沐雨栉风,历经无数坎坷与艰辛,骄傲与喜悦。从我记事开始,他一年到头和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每次父亲回家,我最高兴的就是能听父亲讲那些过去的事情。 意气风发踏征程 父亲清晰地记得,新兵连训练结束以后,他随连队来到了北京,执行建设铁道兵总部机关招待所的任务;一年以后,父亲所在的连队回到了山西,真正投身到祖国铁路大动脉的建设大潮中。 父亲参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太古岚线。经历了大跃进和十年“文革”的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时期,在铁路建设方面,无论是施工技术、施工方法,还是居住条件都和原来没有太大的改变,住的仍然是帐篷、大通铺。父亲深有感触地说。虽然条件艰苦,但每次谈起这些,父亲眼睛里总流露出一丝眷恋,仿佛想回到他曾经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看看。 三十而立战兖石 上世纪80年代初,父亲来到莒南县,参加了兖石铁路的建设。随着祖国的日益强盛和铁路施工技术的逐渐发展,铁道兵部队也在长期的施工过程中不断改进铁路施工的科学技术,提高机械化作业能力。在隧道施工中,采用凿岩台车、装载机、挖掘机、扒渣机等机械设备。在桥梁施工中,采用射水沉柱、浮运沉井、潜水钻机等先进施工方法。土石方施工已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但是,不少落后的施工工艺和机械设备还在被使用。听父亲说,当时他们连队生产混凝土还是使用小型的滚筒式搅拌机,浇注一个上百方的桥墩要全营百余名官兵一起上,采用人海战术,从头顶烈日干到满天繁星,干上整整一天一夜。这是我们现在的施工人员难以想象的。 “老铁”余热洒包西 光阴荏苒,时过境迁,转眼间二十几年过去了。二十年间,父亲几经辗转,先后参加了十余项重点工程建设。现在,父亲又来到包西铁路,住进了干净整洁的彩钢瓦房,操作着大型全自动拌和机。 父亲说,如今,祖国富强了,企业发展了,广大职工的施工和生活条件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盾构机、架桥机等大型高科技设备被普遍采用,以前人山人海的施工场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技术人员操纵着各种施工机械在紧张有序的工作着。在混凝土施工中,以前小型滚筒式搅拌机被淘汰了,一个个大型全自动拌和站矗立在各个施工现场,机械上料、电子计量、罐车运输、泵送混凝土,这不仅节省了人力,改善了工人的施工环境,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而且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父亲还说,以前在深山老林、荒山野岭施工,收工以后就想倒头就睡,当时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能够住进干净整洁的职工宿舍,工作一天后能洗个热水澡,没事的时候还可以看看书,看看电视,和同事下下棋! 是啊,新中国成立60年来,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中国犹如腾飞的巨龙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而伴着新中国铿锵有力的步伐,在解放战争的炮火中诞生的铁道兵部队经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火的考验,历经铁道纵队、铁道兵部队、中国铁建的演变,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具实力、最具规模的特大型综合建设集团之一。和着新中国快速发展的节拍,中国铁建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