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文常:雪域高原探路者

来源:股份公司工会工作部  作者:    时间:2020-11-21  【字体:

净文常,男,中共党员,1988年7月参加工作,铁一院副总工程师。他扎根雪域高原30多年,参与和主持了青藏铁路、拉日铁路等10余项重大铁路工程的勘察设计,见证了藏区铁路从无到有、从线到网的发展历程。他主持设计的拉日铁路,攻克了“地热温度最高、内燃机车牵引隧道最长、高海拔风沙治理”等三项世界性难题。先后获得多项国家及省部级优秀设计和科技进步奖、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西藏自治区劳动模范”等荣誉。2018年10月,再次率领技术团队奔赴川藏铁路勘察设计一线,在青藏高原继续书写着现代交通的新篇章。

选线专家,踏遍高山终不悔

2009年,净文常开始主管西藏境内的铁路勘察设计项目,他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就是青藏铁路的第一条延伸线——拉日铁路。

为了从拉萨到日喀则选择一条最佳的线路方案,他带队穿越海拔4500米的仁布雪山,走遍了羊卓雍措周边的沟沟坎坎,详细调查了羊八井气热田周边的各种复杂地形,实地走访了年楚河两岸的各个村落。在长达90多公里的雅鲁藏布江峡谷内,为了详细察看各个隧道进出口区域的地质及线路情况,他徒步爬到山上反复察看,跋山涉水累计步行的距离超过了200公里,相当于徒步将整个峡谷穿越了个来回还有富余。

经过整整五年的钻研,净文常带领技术团队一举攻克了拉日铁路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地热温度最高、内燃机车牵引隧道最长、高海拔风沙治理”这三项世界性难题。通过四个比选方案的综合考察,他与设计团队共同选定了雅鲁藏布江方案,并根据地质成果意见最终决定采用北方案,为国家一举节约投资8891万元。

净文常主持完成了拉日铁路勘察设计到施工建成的全过程,2014 年8 月15 日,拉日铁路胜利通车,运营至今先后经历了高地温、长隧道、风沙和尼泊尔强烈地震的重重考验,将奇迹定格在了藏西南的高山峡谷中,在世界铁路建设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规划大师,十年奉献为高原

从2009年以来,净文常与青藏高原结下了浓浓的不解之缘。他先后主持编制完成了西藏“十二五”“十三五”铁路建设规划;研究规划了川藏线、新藏线、西宁、玉树、昌都等西藏对外联系主干铁路的方案研究工作;并结合拉墨铁路对藏区铁路建设新模式进行尝试,主持完成了拉墨铁路的全过程设计。

中尼铁路是净文常负责的又一个重大项目,为确定中尼铁路的几大通道选择,净文常从2013年起带领技术团队十余次赴中尼铁路沿线及樟木口岸、吉隆口岸进行深入调研、走访,足迹遍布日喀则地区的13个县市及尼泊尔境内,最终选定吉隆口岸作为中尼铁路的首选方案。他所主持的中尼铁路建设方案可行性研究成果,也获得了各方专家的一致肯定。

攻坚先锋,世界难题只等闲

2018年10月,举世瞩目的川藏铁路规划设计正式启动,铁一院受命承担了全线最艰巨的昌都到林芝段勘察设计任务。作为这个项目的技术主管,净文常不顾年过半百以及高血压的身体条件,毅然率队进驻林芝开展工作。

面对线路沿线崇山峻岭,地形高差巨大,净文常带领专家技术团队,按照“科学规划、技术支撑、保护生态、安全可靠”的总体思路,开展全方位技术研究与攻关。他和技术团队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路,加强理念创新,最终形成一系列详尽可靠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原则,为川藏铁路的顺利启动和全面推进奠定了深厚的技术基础。

这十年藏地职业生涯不寻常,净文常亲历并见证了藏区铁路从无到有、从线到网的巨大变化,奉献了人生最为宝贵的美好时光,他本人也荣获西藏自治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也因长年在外,缺席了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角色。外表粗犷的净文常,钱包里一直夹着一张黑白照片,那是他们夫妻 20 年前的一张合影。对于一向云淡风轻的他,这个细节是那样的不同寻常。

现如今,他依旧坚守在勘察设计一线,继续用双脚丈量西藏的山川和沟壑,用双手描绘西藏铁路建设美好蓝图,抒写一名铁路专家高原天路“探路者”的使命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