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华:中国精度打造者

来源:股份公司工会工作部  作者:    时间:2020-11-21  【字体:

刘军华,男,中共党员,1994年7月参加工作,中铁十二局三公司测量大队队长。从业27年,练就了“一测准”绝活,经他手的3000多公里测量任务无一差错。在京沪高铁建设中,把CRTSⅡ型轨道板检测标准由“德国精度”变成了“中国标准”;在文昌卫星发射工程中,解决了世界第一条小半径超宽轨距高平顺性精调难题。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取得省部级专利、工法、工艺创新达146项。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2019三晋工匠年度人物”等荣誉,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山西省政府津贴。

坚守测量初心,练就“一测准”

27年来,刘军华先后参建了青藏铁路、京沪高铁、雅泸高速公路、海南文昌078卫星发射场火箭垂直转运轨道等200多个国家级、省级重难点工程,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他年均在外出差280余天,每年徒步2000多公里,架设仪器近15万次,获得各类测量数据超千万组。

刘军华从不放过一个细节,不省略一道工序,始终坚持4个以上测回,严苛地要求自己,通过无数次对测量数据的极致追求,练就了“一测准”的绝活,经他手的测量工作无一错误,多项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鲁班奖、詹天佑奖等。

挑战德国标准,创造“中国精度”

有世界上线路最长、标准最高之称的京沪高铁按照设计全线采用德国专利的CRTSⅡ型轨道板,建设之初,轨道板检测技术和设备由德国一家公司提供,供货方技术费用高且态度傲慢无礼。刘军华经过慎重思考后,决定放弃德国技术,自主研发。凭着多年的经验,刘军华带领团队着手整套制板检测系统的研发工作,在数日连续不间断的奋战后,一整套全新的、完全符合检测要求的CRTSⅡ型轨道板检测系统最终成型,并将德国技术所要求的2mm误差大幅度提高到了0.3mm,打破了德国人在这一领域的垄断,把“德国标准”变成了“中国精度”,为企业创效1072万元。

助力航天工程,圆梦“测量报国”

中国文昌卫星发射中心078转运轨道,为新一代运载火箭转运专用轨道,是国内首例采用曲线重轨的航天发射场转运轨道工程,没有资料参考和经验可以借鉴,众多全新的测量课题,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测量方法。

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高精度放样32646个预埋锚栓孔位置,承压板如何精调,单轨如何精调,小半径的轨向如何测设,发射塔架的垂直度如何保证……难题是一个接着一个。

刘军华刘军华通过改进承压板精调工装、“厂”字型精调工装、仪器强制对中平台3个工装,将放样效率提高了18倍,轨道安装效率提高了9倍,轨道精调速度提高了12倍;解决了世界第一条小半径超宽轨距高平顺性精调难题。

全心育种蹲苗,打造“大师团队”

作为国家级“刘军华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他先后总结编写部级工法10篇,取得发明专利4项,外观设计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专利6个,工艺创新多达120余项,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8516多万元,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军华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先后带出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天一、“三晋技术能手”弓新亮等一大批企业技术骨干,企业测量大队还被评为“中央企业学习型红旗班组”。

27年来,刘军华把对测量事业的热爱融入到参与的每项工程中,每一个坐标,每一个原点,在刘军华的眼里,是一份关乎毫厘的尺度,更是一个关于测量事业使命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