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首页  >  专题专栏  >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抗美援朝中的铁道兵

跨越时空的印记
——忆抗美援朝展览馆琐事

来源:中国铁道建筑报  作者:    时间:2020-11-11

1953年仲夏,朝鲜半岛终告停战。刚刚走下战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又投入到帮助朝鲜重建家园的战斗中。当时,我在志愿军铁道兵第九师文艺工作队从事美术工作,看到部队开山筑路的感人场景,便激情满怀地创作了水粉画《劈开浪花山》,不久后在《志愿军战士》杂志上发表。同年底,我被调到志愿军总部,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展览馆的布馆工作。

我分配在美术组,该组共有20余人,均是志愿军所属部队抽调来的,除步兵外,还有炮兵、坦克兵、工兵和铁道兵。陈兴华教授是来朝鲜访问的著名画家,专门被邀请来设计展馆大门。记得门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展览馆》馆名是大家推举让我写的,为作纪念,当时我特地在展馆门前摄像留影,如今见此旧照,我仍倍感自豪。其间,我创作了连环画《九号桥》、木刻《洗衣》和《一级英雄杨连第》等作品,先后在《志愿军战士》《解放军战士》和人民出版社的《战斗英雄故事选》等书刊上发表。当年,我有幸荣立三等功,获朝鲜政府颁发的军功章。

按布馆设计,展馆大厅须有毛泽东主席和金日成首相之巨幅油画站像。因手头资料有限,经研究,金日成油画像拟请朝鲜同志绘制,很快人民军总部派来两名战士。他们都是学过油画的大学生,专门来绘制金日成油画像。共事多日后,我们虽语言沟通略有障碍,但相处非常融洽。其中,一位瘦高个、不善言谈的名叫李相五,与我相处甚为密切。我俩在休息时间练习作画时,他特意给我画了一幅油画肖像,送我作留念。画幅虽不大,但画得颇传神,形象和色彩都非常到位。李相五擅长人物画,此画把一位年轻军人的神态绘得形神毕肖,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出自朝鲜人民军战士之手,凝结着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因之,无论走到何处,我都把它保存在身边。回国后,我为之自制了画框,从黑龙江、旅顺口乃至内蒙古,每到一处,我都第一时间找个合适的位置将它挂起来。在修建包兰铁路时,内蒙古画报社画家乌力吉图在我住处见到此画时连声称赞,称道画作的技艺,亦赞许我们真挚的友谊。

如今,此画已近70年,边沿处颜色出现脱落,幸好画面中仍完好无损。近年,我又重新配制了画框,悬于居室显眼处,每每见到它,总会想起当年美好的回忆。昔日老战友们见到此画时,更是问长问短,相互追忆在朝期间的战斗生活情景,投以羡慕的目光。

2000年,值此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之际,我的孩子以此景况撰写成文,题目《李相五,你在哪里》,发表于《检察日报》。是的,李相五,你在哪里?异国他乡的战友怀念你,英雄的朝鲜父老乡亲们,志愿军里的一名老兵,一位90岁高龄的老者怀念你们。

祝福中朝友谊万古长青。

王佃利 书